【解说】现年63岁的莫厌学是贵州省雷山县人,出生于制作芦笙的苗族家庭,子承父业,传承发扬芦笙制作技术,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成为贵州省首位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为了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他打破了技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
【同期】莫厌学
【解说】现年63岁的莫厌学是贵州省雷山县人,出生于制作芦笙的苗族家庭,子承父业,传承发扬芦笙制作技术,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成为贵州省首位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为了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他打破了技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
【同期】莫厌学
以前,我的父亲那辈就是说,芦笙(制作技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有这个规定的,到了我这一辈的时候,又传给女的了,又传给外姓人了,你看这个杨家,李家,还有学校那边朱家,张家,都传了。
【解说】莫厌学从17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芦笙制作,在几十年实践中,他不仅继承了先辈的芦笙制作技术,还自行摸索出一套新的制作方法,尤其对芦笙的音域做了重大扩展,不仅将芦笙从传统的6音扩展到24音,更使芦笙的音质更加圆润。
【现场同期】试音
【同期】莫厌学
我是第四代了,以前他们做的只是6管(芦笙),到了我这一辈,发展到现在,搞到24个管了,24管也就是24个音,还不断发展。
【解说】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在贵州各地的苗族村寨里,每逢过年过节,苗族民众都会举行芦笙会,以吹芦笙跳芦笙舞来庆祝节日,芦笙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是苗族民众的思想纽带和精神支柱。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苗族村寨里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外出打工,都不愿意学习赚钱不多的芦笙制作技艺。莫厌学告诉记者,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现在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已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将一手的技艺传承下去,他不仅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祖训,让妻子、女儿以及女婿都学习芦笙制作,更把技艺传给了外族人。如今的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年带出15名徒弟。
【同期】莫厌学
老伴和我两个,两个儿媳,两儿子,就6个了,又是两个女儿就是8个了,加一个女婿就是9个,我们现在这个叫做芦笙制作坊,我们家有9个人在做(芦笙)。
【解说】如今的莫厌学已开始通过电脑来对芦笙进行校音,从他手中制作出来的芦笙做工精湛、音质圆润,已远销东南亚各国和欧美等地。他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学习芦笙制作技艺,让传统的民族手工技艺得以传承和不断发展。
(杨承鸿 文胜龙 贵州雷山报道)
关键词:贵州 苗族 技艺
分类名称:
CNS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