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刘曙光:如何以建设“博物馆之城”促进文明互鉴?
中新社北京9月14日电 题:如何以建设“博物馆之城”促进文明互鉴?
——专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
中新社记者 刘文曦 杜燕
博物馆是?;ず痛腥死辔拿鞯闹匾钐?,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在博物馆中,人类智慧被高度浓缩、集中展现。建设博物馆之城,可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作用,传承城市文明、涵养城市品格、表达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形象、丰富城市生活。
目前,中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中国各地“博物馆之城”建设方兴未艾。博物馆如何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如何助力中华文化海内外传播?中国首都北京将怎样打造“博物馆之城”?2023北京文化论坛召开之际,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析新时代博物馆如何实现其重要价值。
视频:【东西问】刘曙光:如何以建设“博物馆之城”促进文明互鉴?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博物馆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刘曙光:博物馆是?;ず痛腥死辔拿鞯闹匾∷?,是世界性的语言体系、全球性的文化机构,有全球基本一致的共同定义。作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博物馆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在我看来,博物馆是最有利于开展文化传播的机构。各类博物馆保存的藏品,涵盖了人类自然和人文遗产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以实物为文化媒介、以空间为传播场域、以感官为教育途径、以大众为传播对象的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较弱,其所体现的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使不同国家、民族、教育背景的人们较易产生信任并留下持久印象。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博物馆的展览更容易实现浸润人心、消弭分歧的传播效果。
几十年来,特别是最近10年来,中国的博物馆在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外展览,博物馆丰富了对外文化的交流形式,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传播力和吸引力?!肮使薄氨碣浮薄八砍裰贰钡?,都是亮丽的“文化名片”,甚至有些国外观众把是否有兵马俑、有多少兵马俑,作为衡量展览规格、规模、层次的标准。
虽然这样的“标准”值得商榷,但如何讲好“兵马俑”的故事值得我们思索。比如,展览设计如何把中国文物所蕴含的科学、艺术、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文物中所体现的中国人的自然观、人文观、价值观,转化成能够呈现的展览;如何用国际化的叙事方式来设计展览场景、讲述故事,如何更符合古代中国的实际,更符合今天中国致力于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做好上述工作,博物馆作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主渠道的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好。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目前中国“博物馆之城”建设的现状如何?
刘曙光:博物馆能够容纳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所有的文化遗产资源。为持续推进中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将“博物馆之城”建设上升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提出“要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
“博物馆之城”是个外来概念。一些学者将意大利罗马、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等城市博物馆集中的文化地区称之为“博物馆之城”。其?;ず驼故镜暮诵亩韵?,不只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藏品,还包括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景观。
以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意大利罗马为例,这座城市不只有博物馆呈现历史文化,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文物古迹中,随处可见精心设计的展示标牌和解读装置,讲述着古迹背后的历史岁月与文化价值。
在中国,“博物馆之城”1.0版本始于2008年前后,源于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纪念馆等实行全面免费开放带来的“博物馆热潮”。当时许多城市主要关注数量增长,不少城市把“拥有100个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之城”建设的一个目标。
在我看来,建设博物馆,可以很好地调度、集聚城市的文化资源,以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带动整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意象的灿烂,这是2.0版本的“博物馆之城”建设最本质的变化。
目前,各地“博物馆之城”建设方兴未艾。全国有约30座城市先后提出了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目标和规划,包括首都北京以及上海、西安、南京、武汉、郑州、长沙、太原、洛阳、苏州、大同等地。现在,各个城市不再只盯着数量,而是将“博物馆之城”建设看作城市转型发展的驱动力,以及文化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从根本属性上说,建设“博物馆之城”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现代化治理,是城市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形成且彰显怎样的城市特色的问题?;痪浠八?,“博物馆之城”建设是一个幸福之城怎样建设的问题。
中新社记者:“博物馆之城”的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重要因素?
刘曙光:博物馆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资产,其发展水平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发展程度。纵观世界各国,门类丰富、特色鲜明的城市博物馆体系,是使其所在城市成为世界级大都会的重要因素,也是国际文化名城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认为,建设“博物馆之城”,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需要总体规划,一个兼顾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第二,重在市民,“博物馆之城”建设关系到城市全体市民的利益,也需要有市民的积极参与。第三,需要跨专业人才,过去博物馆主要招收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专业的人才,如今则需招录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的人才,共同参与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博物馆专业化水平。第四,具备国际视野,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可以借鉴罗马、巴黎,创新性地提高文物古迹、文化空间的博物馆化展示水平,打造馆舍内外多形态文化遗产有机统一、博物馆与城市共生共荣的露天活态博物馆体系。
中新社记者:作为中国首都,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起步相对晚。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应如何更好地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
刘曙光: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系统呈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形象阐发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与鲜明特色,还为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坚实而丰厚的基础。
建设“博物馆之城”,要将博物馆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让整个城市成为一座全域活态博物馆。要建立博物馆之间的紧密联系,发挥不同类型博物馆的作用。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在城市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尽管北京“博物馆之城”的打造起步相对晚,但因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历史、文化优势,目前已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城市博物馆集群。截至2022年底,北京地区登记备案博物馆215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拥有馆藏文物501万件/套,藏品既有证明中华历史纵深发展的代表性遗址,又有品类丰富深厚的多元文化积淀??梢运?,北京文物数量和质量在全世界大都市中排在前列。
北京要充分发挥、利用现有博物馆资源、机构与人才优势,整合好遍布首都的不同性质、属性与主题,具有实物性、具象性、体验性的博物馆文化资源和文化空间,更好阐释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
与此同时,北京还要借鉴国际上成功的案例和经验,使博物馆以“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两种形态融入首都城市文化体系,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北京要突出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加强与国际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展示独具中国特色的博物馆风采,传播中华文化精神价值,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完)
受访者简介:
刘曙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中国博物馆》杂志主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海洋遗产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社科重大委托项目《大运河画传》《长城画传》首席专家。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访问学者,意大利共和国之星军官勋章获得者。曾任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 专题:2023北京文化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