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狂飙》之后,守卫公平正义如何更有力?
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邢翀)取材于现实的剧作《狂飙》开年大火,折射出民众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与向往。电视剧有结局,但对公平正义的追逐不会停歇。
“起诉涉黑涉恶犯罪26.5万人”“依法审结涉黑涉恶案件3.9万件26.1万人”……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以下简称“两高”报告),均再次突出强调了司法机关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特别是其中一组组数据背后,代表着一个个民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司法案件,具象呈现出中国扫黑除恶向纵深行进的历程。
把公平正义落实到每一起案件中,让民众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必须以除恶务尽的决心与力度,直面执法司法领域内顽瘴痼疾等深层次根源性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表示,“两高”报告强调了官方防止司法不公、零容忍司法腐败的坚定决心,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转向常态化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在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上下功夫。
当前个别地方涉黑恶犯罪时有发生,黑恶势力蛰伏滋生的土壤尚未完全铲除。黑恶势力背后往往有公权力“?;ど ?,并与其“关系网”互为依赖。深挖彻查、抓早抓小,防范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才能推动打“伞”破“网”长效常治。
在这一过程中,司法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必不可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认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才能更好守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
以公众深恶痛绝的冤假错案为例,最高法报告中特别提到的五周案、张玉环案,在得以纠正时都是震动舆论的重大案件。而过去五年,包括上述两个案件在内,中国依法纠正了重大刑事冤错案件26件53人。
对此,马怀德表示,司法机关不仅应有勇气面对、及时纠正冤错案件,还应以制度性力量形成有效防范和及时纠正的机制,充分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等基本原则,有效避免冤错案再度发生,有力维护司法公正,在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方面不断进步。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能力是实现公正司法的前提。未来仍需在审判端口持续发力,使司法裁判真正符合民众心中朴素的公平正义观。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贾宇举例称,上海高院计划从评查体系、评查队伍、评查方式、评查结果运用等方面着手,探索把大数据分析引入案件评查,对案件质量进行全方位“体检”?!鞍压?、天理、人情融为一体,才能使案件判决得到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p>
从更广的维度来看,以法律守护公平正义,综合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全面法治化是应有之义。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在审议立法法修正草案。作为“管法的法”,立法法的修改完善将影响法律的立改废释。马一德认为,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此次修法贯彻始终的原则和亮点,将有利于拓展今后民众有序参与立法、表达意愿关切的途径和形式,更好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有评论称,《狂飙》更像是一堂面向全民的“法治公开课”,助力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没有一个公民是局外人,对公平正义的守卫更需要以案释法等多种方式,不断唤起公民法治意识,让法治成为民众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厚植法治中国的土壤根基。(完)
- 专题:2023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