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大山:中国相声界“洋面孔”如何笑贯中西?
(东西问)大山:中国相声界“洋面孔”如何笑贯中西?
中新社北京12月23日电 题:大山:中国相声界“洋面孔”如何笑贯中西?
中新社记者 高凯
1989年央视元旦晚会上,一位来自加拿大的留学生出现在小品《夜归》中。金发碧眼的“大山”穿着军大衣,一口带“洋腔”的普通话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自此,这位“大山”和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大山其后师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成为第一个正式拜师的外籍相声演员。近年来,其自创节目《大山侃大山》推出,受到众多中国观众喜爱。
自称“多年来一直在中西文化环境里来回折腾”的大山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讲述对相声表演、中西方喜剧异同、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解。
现将采访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一个加拿大人,您是如何与中国相声“初遇”并与之相伴几十年的?
大山:1988年我到北京大学留学。因为此前已在多伦多大学学了4年中文,比一般留学生汉语水平稍高一点,北大的老师推荐我参加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兑构椤氛飧鲂∑酚械恪巴岽蛘拧?,成了我的成名作?!按笊健闭飧雒忠彩谴有∑防锢吹?。正是这台晚会让我第一次接触到相声,看到两对黄金搭档的节目,一对是姜昆和唐杰忠,另一对是侯耀文和石富宽。
以前在海外学中文都是学教材,第一次接触这么生动有滋味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我一下就被吸引了。意想不到的机会来了以后,我欣喜地发现可以正式学习相声,于是拜姜昆老师为师,同丁广泉老师合作。
就这样我边学习边演出,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最初我们的节目靠新鲜感,洋人说土话,还会说绕口令,唱两句京剧......但这些都是很表面的东西,认真背词练一练就行。当“大山”在中国成为公众人物时,我觉得更需要从内容上突破。
多年后我以单口形式返回喜剧舞台,开始创作“大山侃大山”,以这种方式跳出过去“老师vs学生”的模式,打破之前的“瓶颈”?!洞笊劫┐笊健方橛凇巴芽谛恪焙偷タ谙嗌?,有相声元素,也有“脱口秀”特色。我一直希望把自身文化背景中的一些元素带进来,进一步丰富相声。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相声的魅力在哪里,与西方传统的单人喜剧有何不同?
大山:在我眼中,相声最突出魅力在于它的感性。追求情感上的交流是很高的境界,别小看演出中的逗大家一笑,笑声意味着表演者和观众有了共鸣。
有一个特别触动我的事情:姜昆老师在一个节目里讲到自由市场时说,“鸡蛋诚可贵,鸭蛋价更高,要买松花蛋,还得添五毛”。词儿一出来,观众哄堂大笑。
都是“大实话”,为什么可乐?因为它套用了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段词就是喜剧艺术的跨文化混搭,特别智慧。
中国相声是一种高度个体化的艺术表演形式,独具特色又讲究传承;西方单人喜剧是西方口头喜剧表演的普遍形式,是一种松散的表演风格,演员更能在舞台上自如发挥。
与西方喜剧相比,中国相声多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有技术要求,比如贯口等语言技巧表演;在一些传统节目中,观众要品评演员技巧的呈现,西方喜剧对这方面不太重视。二是文化传承,西方喜剧更关注当下,几乎没人表演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传统段子;但对相声而言传统内容很重要,观众会以艺术欣赏的眼光看表演是否正宗。
中新社记者:各类艺术中,喜剧对观众文化习惯的要求相对较高,您怎么看中外大众喜剧艺术间的融合?
大山:与音乐、戏曲、戏剧等艺术形式相比,喜剧表演更需要观众主动用笑声参与,对观众文化习惯的要求更高。
比如,相声传统节目《歪批三国》,就建立在观众熟悉《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理解其中的“歪批”。西方也有很多经典喜剧段子“歪讲”《圣经》里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
如今喜剧更少聚焦语言技巧或传统故事,转而更多讲述当代日常生活,更容易超越国家界限。中外大众喜剧艺术的差别正在减少,主要归因于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中国观众通过网络接触到西方单人喜剧,中国本土产生的单人喜剧形式“脱口秀”正快速发展。
相声仍然受中国观众的喜爱,一些表演者能在中外两种表演风格中自如切换,有时他们会采用“脱口秀”的自由形式,有时会回到相声的传统形式?!巴芽谛恪钡姆⒄刮低ㄖ型庀簿绫硌菀帐跆峁┝硕捞鼗?。
中新社记者:您曾说《大山侃大山》是东西方文化的混合体。您认为理想的“东西方文化混合”是什么样?
大山:《大山侃大山》形式上偏西式,因为我在有意跳出以前表演的固定模式。
作为一个60分钟专场,《大山侃大山》从头到尾有完整结构,以自传体讲故事,有明确逻辑。既不同于单口相声整段讲一个故事,也不同于西方单人喜剧的纯“散装”。
如果和现在流行的“脱口秀”比,其实我还是在以相声表演经验和观众交流。虽然在舞台上没有典型的相声腔,但长期受相声熏陶,一站上舞台我还是这个习惯。我的语言不像一些年轻“脱口秀”演员那么生活化,而是有设计、有节奏,“铺平垫稳”,比如甩包袱是有规律的。这都让人觉得“有相声味道”。
我希望通过中外两种表演艺术形式,实现与传统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型表演形式,通过创新为相声艺术做出一点贡献,以喜剧为媒促进中外更紧密交流。
中新社记者:在中国,大山被认为“是外国人,不是外人”。多年来您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积累了怎样的认识?外界有时对中华文化存在一些误解,您对此怎么看?
大山:我很喜欢“大山是外国人,不是外人”这句话。我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走近中国,可能我的出现也是当时文化交流现象的一个符号。
我现在常录制一些中国古诗词朗诵的视频,这背后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时间学习、尊重、了解和热爱。
事实上,在不同文化的最初接触时,人们看到的都是差异。但差异不是坏事,某种程度上会带来彼此吸引。我生活在东西文化之间,越来越体会到长时间生活在两种或多种文化环境中,会更多感受到文化的共性。很多东西从表面看会觉得不同,但进一步了解就会发现其实背后很多东西是共同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习惯轨迹不同。
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差异造成的问题,不如说是包容度、接受能力的问题。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东西方幽默的不同。在中国,南方人、北方人的幽默感有差异;在欧洲,英式幽默和法式幽默也不同。各地都有自身特色,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幽默的本质还是相通的,完全可以互相理解。
这是我作为一个在中西文化环境里“来回折腾”的人的真实想法。喜剧表演需要在演员和观众之间找共鸣。作为一个外国演员,我面对的大部分是中国观众,其实一直都在差异中追寻感受共通的东西。事实证明,我们心有灵犀一点通。(完)
受访者简介:
大山(Mark Rowswell)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加拿大友人。他拜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为师,学习相声并成为各类电视节目和大型活动的双语演员和媒体人。
除了舞台表演,大山也积极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架桥。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加拿大特使”,到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中国媒体代表团成员”,再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加拿大总代表”,大山逐渐成为一位中外友好使者。
2006年,大山被授予加拿大公民最高终身成就奖“加拿大勋章”,2012年被加总理命名为“加拿大中国亲善大使”,2018年被阿尔伯塔大学授予“文学博士”荣誉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