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赵谦玺:艾黎如何向海外展示真实的中国?
(东西问)赵谦玺:艾黎如何向海外展示真实的中国?
中新社兰州6月12日电 题:艾黎如何向海外展示真实的中国?
——专访甘肃省山丹艾黎纪念馆文博副研究馆员赵谦玺
作者 闫姣
被誉为“中国十大国际友人”的路易·艾黎,是新西兰教育家、作家,在中国生活60年,并在当地成立逾千个中国工业合作社(简称“工合”),创办“为黎明而培养”的培黎学校,通过撰写文章、摄影、参加国际会议等,不遗余力向海外展示“真实的中国”,得到国际组织广泛认可,他也成为东西方文化和教育交流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路易·艾黎为东西方交流带来了什么?甘肃省山丹艾黎纪念馆文博副研究馆员赵谦玺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路易·艾黎90年的人生中,有三分之二在中国度过,为中国和新西兰架起了“友谊之桥”。这份“艾黎情”为中国带来了什么?
赵谦玺:路易·艾黎被中国、新西兰两国民众以文字、影视、雕塑、纪念碑等多种方式纪念,他搭建了东西方务实、奉献的民间交流桥梁,树立了典范,被亲切地称为“艾老”。
艾老在中国办逾千个工合,解决了大批失业工人和难民的生计问题,还通过办学校解决了当时贫困家庭子女、难童的受教育和技能培训问题。在他的影响下,外籍人士来中国从业、从教,把当时西方先进的理念和技能技术带到中国,客观上促进了当地工业技术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
艾老在丝绸之路节点城市——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创办培黎学校,在当时吸引了8个国家的近30名外教,还有往来于丝路名城敦煌的众多海外游客、外籍专家,甚至使团前来考察,让西部内陆的一个小城在世界上有了比较高的知名度。而在这些教师和技师的言传身教下,中国学子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优秀学子还被推荐远赴海外深造。
中新社记者:路易·艾黎通过哪些方式、渠道,向海外讲述“真实的中国”?
赵谦玺:新中国成立前,艾老主要通过给一些英文刊物撰写文章介绍中国,创办工合后借助刊物争取更多国际支援。新中国成立后,他主要利用各种国际和平会议,以亲身经历讲述中国;赴各地采访,了解中国的发展,通过文字记录新中国取得的成就;翻译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把唐诗、京剧等推介到了国际上,翻译过《杜甫诗选》《李白诗选》《唐诗三百首》等,让外国朋友了解一个充满诗意的中国。
他一生著述近70本,对中国进行了详实记录。此外,他还积极搭建中国与国际间交流合作的桥梁。今年是中新建交50周年,新西兰是西方发达国家中较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艾黎起了非常重要的协调沟通作用。
中新社记者:路易·艾黎的职业教育思想在当今有何启示?
赵谦玺:艾老提出“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职业教育思想,即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更具实际动手技能的劳动者,可凭一技之长解决个人或一群人的生计问题。
上述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劳动者,在较高效率生产过程中,可传承和创新一些传统技艺,如果具有足够创造和提升空间,还可培养成国家工匠,引领当地产业创新与发展。
“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职业教育思想对丝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而言也具有一定启示。中国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交流,一方面要搭建为其培养“手脑并用,创造分析”人才的平台,借助成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具有较好技能技术水平的人才,派往这些国家和地区,现场指导和培训当地劳动者。
同时,一定要把劳动者放在教室和生产线两个平台培养,加速理论知识向实际技能转化,这种转化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主要是让受教育的劳动者具有强烈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和求知的渴望,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中新社记者:以路易·艾黎为代表的国际友人,曾产生过哪些国际影响?对促进当今东西方交流有何借鉴意义?
赵谦玺:以艾老为代表的国际友人众多,从事的事业不同,经历也不同。比如白求恩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救死扶伤,埃德加·斯诺则向世界介绍了不为人知的中国。艾老既经历了中国的苦难,又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有的百岁国际友人还见证了新中国步入20世纪的快速发展。他们从西方视角看待中国发展,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骄人成绩,对西方民众而言更易接受。
在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瞬间相通,人类命运与发展同频共振,更需充分利用好、发挥好文化交流使者的作用,尤其是那些沉在社会最底层,与底层民众共甘苦、同命运的国际友人,他们最接地气的交流与交往,赢得了民众信任,使中外文化交流实现了最现实的沟通,今后这样的交流会更多、更广,影响也将更深入。
新冠疫情结束后,在劳务输出、企业交流、文化互鉴等方面,世界各国间的联系预计将迎来井喷式发展,像艾老一样搭建友谊之桥,充当文化交流使者的国际友人,将会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涌现。(完)
受访者简介:
赵谦玺,甘肃省山丹艾黎纪念馆文博副研究馆员,代表作有《弘扬路易·艾黎“创造分析”职业教育思想,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路易·艾黎的中国文物情怀》《路易·艾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