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不快的消费“马车”
与我国难以抑制的投资热情相比,消费“马车”屡经刺激却连年呈现疲态,投资与消费增长明显失调,这一问题竟已困扰中国经济十余年。
半月谈最近组织的扩大消费问题小分队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中国消费问题可谓错综复杂:一方面,消费的绝对量一直处于上升通道,1990年,中国的最终消费额只有11365亿元,2005年为96714亿元,但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呈现持续走低的趋势,近5年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近2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消费水平伴随百姓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从1978年到2005年,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经由184元攀升到了5434元,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消费升级为发展和享受型消费。住房、汽车、通讯、文化娱乐等新的消费热点在扩大的过程中,有力拉动了房地产、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但居民普遍感觉生存越来越“贵”,消费力疲软,不敢、不愿、不能消费的问题突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对半月谈记者说,从国际经验看,大国经济都是以国内需求为主,对外部需求依赖过多,会给本国经济增长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而且也不利于协调与他国的贸易关系。数据显示,我国2006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51.1%,为历史最低水平,居民消费率已经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6年的约37%。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倾向仍旧突出,2006年的投资增速仍处高位,2006年前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9.9%,而消费仅为35.7%。
凭着国际需求对国内需求的“替补”,中国维持了高水平的外贸和出口,消化了产能的过剩,带来了中国经济近年来的持续高速发展。然而,如果最根本的经济结构矛盾不能缓解,新一轮经济升温无疑加重原有的矛盾。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国民经济必须从“外需依赖型”转向“内需扩大型”,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然而,一年来启动消费、经济转型似乎异常艰难,内需不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情况比较严重,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问题突出。
刺激消费政府屡施“强心针”
半月谈记者最近在北京、陕西、四川等地采访发现,虽然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升,但居民普遍认为目前生存越来越“贵”。这意味着,虽然国人越来越“富”,但消费力却在不断缩水。
事实上,为了提升消费者信心指数,近年来,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鼓励政策,为刺激消费注入了一剂剂“强心针”:
——我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取得可喜进展。虽然目前我国公共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只占人口总数的15%,低于世界劳工组织确定的20%的国际最低标准,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966万人,与我国13亿的人口基数相比,覆盖面仍然较窄,但令百姓宽慰的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要求,到2020年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目标。此举将给中国百姓送出一颗“定心丸”。
──旨在提高中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的分配体制改革风生水起。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分配体制改革“补低、扩中、调高”的策略,一些政策已陆续推出。以“补低”为例,城镇方面,在多次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的基础上,积极落实优抚对象生活、医疗待遇政策,大力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农村方面,通过实施“三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有较多现实困难的“调高”,相关举措也已出台或正在酝酿,个税实行自行纳税申报正是其中一例。2007年,国家发改委将继续以民生为取向,研究提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思路。
──鼓励轿车进入家庭、推行长假制度等一系列动作,助推了消费结构升级,引旺我国节假日消费市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