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仪式的“过年”
文.林如敏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除了知道自己的年轮又多了一个圆圈之外,许多人都不会感觉这个年与以往过得有什么不同。时间本来是没有长度的,它是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什么“世纪之交”,也没有什么年与年之间的分隔。所谓“过年”,本来也就是先民的一种仪式──拜天祀地纳福求详,尊卑老幼阖家团圆。
但是,这一仪式曾经一度给我们带来无以伦比的幸福感,物质和精神在那几天都“极大富足”。在过去,“过年”是一年一度难得的改善生活的机会,即便是平日里非常节俭或吝啬的人,在过年的时候也会大方地买回几斤猪肉,做几盘水饺,全家风风光光过几天,并期盼来年时来运转。
传统春节确实意义深远。它是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是交际应酬的黄金时段。就是在今天,依然有相当一部份人固守着这样的精神──回家过年。
“父母在,不远游”,倘使不得已远游了,过年还是要回家看看,这是中国人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要回家的因了“有家可回”而倍感温馨,而对于那些没有“乡下”的城里人来说,因为精神上的“无家可归”,过年实在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振奋的心情。
这个春节,我听一个混得不怎么样的朋友恨恨不平地嚷嚷:“过年!他妈的过年!没钱过什么年?!”这样的牢骚其出发点不同于“回家过年”,但还是与传统过年的内容紧密相连,只不过今人的物质追求已不仅仅停留于“吃几顿好的”。过年往往是一个消费的藉口,但是,在现代社会,觉得自己贫穷的人因为节日愈发彰显自己的贫穷而讨厌过年。富有的人因为消费的随意而对过年无动于衷;于是过年便失去了许多期待,红尘滚滚,浮生碌碌,许多人都在追求消费的随意性,少有人有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了。
现代社会,过年的全部意义在于:放了平常没放够的假,睡了平常没睡够的觉,想旅游的匆匆忙忙游一把,平常无暇逛街的抓紧时间“一次逛个够”,除此之外,我实在说不出还有什么宏旨大义。
“过年”将沦为一种越来越空洞的文化仪式,其深厚、丰厚的文化内涵正在逐渐淡化。作为形式的“过年”越来越索然寡味,了无生趣,正如同有些彼此之间已没有真爱的夫妻,因了还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久不久还要“过性生活”一样,没有激情,没有快感,更谈不上什么“高潮迭起”了。
连“过年”都无法让人心动,你还能指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