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荷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有些报纸和杂志不断刊发对作家、艺术家或其作品进行尖刻批评甚至贬低、谩骂的文章,作为报刊卖点,来吸引读者。对这一做法,著名作家王蒙、冯骥才、陈祖芬和画家袁运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王蒙:缺乏学理价值的批评所言草率。
王蒙指出,批评能使思想和艺坛变得活跃起来,但批评要讲究学理价值。任何一位作家、艺术家,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若将其艺术薄弱之处*丁解牛,深入探究根源,不仅读者获益,就是对作家、艺术家本人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惜这种有价值的批评文章非常少见。非常令人失望的是夹带谩骂、攻击式的批评见诸报端。
王蒙指出,目前报刊为占有市场份额,增加发行量,炒作现象不少,并且炒作之风往两极发展,或捧得至高无上,或贬至人身攻击。对这些,要仔细鉴别,要认清此类炒作式的批评属于表演,换一句时髦的话就是做「秀」。
冯骥才:媒体化、炒作化的「酷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批评。
冯骥才说:什么叫「酷评」?顾名思义,即很强烈的、带有刺激性的一种批评。这种批评把批评炒作化,实际上是一种媒体自身的需要。这种批评实际上变成了一种事件,人们更关心的是名人大腕怎么表现、反应,其他的名人大腕再怎样反应、表现,这种批评不再往有价值意义的方向引导受众,而是被事件化了。
冯骥才说,媒体批评分为两种,一种为书商服务,以捧为主;另一种是在作者成名之后,炒名人,报纸好卖。批评家应有自由的独立立场、学术倾向,不去人为地制造批评事件。
陈祖芬:懂得欣赏别人,需要一种素质。
女作家陈祖芬强调以发挥积极作用的批评营造美好的人文生态。
陈祖芬说,一个人成功背后的苦难及付出理应被尊重,一个有成就和贡献的人是令他人敬佩的。其实懂得欣赏别人也需要一种素质,不是以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而是以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短处。
袁运甫:批评要以事实为依据,媒体应秉持严肃与公正。
袁运甫指出,批评文章选题要准,意趣要高,论证严谨,不因人际关系而发难,不做人身攻击。批评的目的是什么?是让艺术之树更茁壮地成长,而不是把艺术扼杀,或是伤害艺术家的心灵。攻击、谩骂不合适,利用攻击名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也不应该,这样的「酷评」给社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摘自3月11日《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