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厦门十二月十七日电 题:台商和厦门特区共成长
中新社记者 陈悦 杨伏山
“十五年前,我来到厦门,发现在环岛路上居然可以望见金门,于是立刻决定把企业走出台湾的落脚点定在这里”,刚刚获选厦门市台商协会新一任会长的厦门多威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曾钦照先生,日前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说,和厦门结缘,多少带着点偶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台湾人力、土地等成本上升,不少台商开始更积极地向外寻觅合适的发展基地。和曾钦照一样,熟悉的闽南语、相近的习俗、众多台胞的祖地,这些颇富感性的因素,让许多台胞对厦门一见钟情,把自己的事业寄托在了这座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美丽岛屿上。
一九九二年十月,曾钦照的多威电子在厦门正式投产,企业只占据了湖里区一栋楼中的一层,销售额亦不过一百万美元。而其时,厦门的海沧、杏林两大台商投资区不过只有三年的历史,而集美台商投资区和他的企业更是同一年成立。全国仅有的四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厦门即独占其三,不过当时台商投资在厦门特区还属于起步阶段,全厦门的台商也不过数百家,同样在一九九二年成立的厦门台商协会的成员更只有一百家左右。
曾钦照清楚记得,“当时的厦门,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他进口的第一个货柜,装的并不是生产原料,而是纸巾、方便面等生活用品。而当时来厦投资的台商,也多以投石问路为主,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也偏小。
在曾钦照看来,一九九五年开始,厦门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伴随着厦门的快速增长,曾钦照的企业也在飞速发展,虽然厂房从占地一层楼发展到了四层楼,仍不能满足生产之需要。此时,“亚洲第一跨海大桥”海沧大桥的开始兴建,让受交通限制一直颇显荒凉的海沧台商投资区,成为台商们关注的新热点。一九九九年,海沧大桥通车前夕,多威电子正式迁至海沧台商投资区。
突破了土地瓶颈,迁厂次年,多威的营业额即达三千五百万美元,二00四年又突破了一亿美元,今年更有望达到一亿七千万美金,是多威留在岛内企业营业额的十倍以上。曾钦照说,二000年至今,是厦门发展最快的阶段,也同样是多威和厦门台资企业大发展的阶段。
特区的飞速发展,企业发展环境的显著改善,进军厦门的台资企业面貌也随之一新——不但规模显著增加,出现了一批颇具实力的大中型企业,产业结构也随之升级,石化化工、机械、电子、光电以及软件产业都成为台商投资的新热点。截至二00五年七月,厦门市历年累计吸引台资项目二千三百多个,合同利用台资四十四亿多美元,实际利用台资二十八亿美元。在厦门市吸引的外商投资中,台资仅次于香港列第二位。其中,占地一百平方公里的海沧台商投资区就实际利用台资十七亿美元,占据海沧实际利用外资的半壁江山。
和曾钦照一样,大多数台资企业都在享受着事业的高速发展。位于海沧的翔鹭集团已经完成了祖国大陆唯一一条由台资完成的石化产业链,预计到二00八年可实现总产值五百亿元人民币,成为与中石化、中石油和中燃集团并列祖国大陆石化“四大巨头”。同样位于海沧的正新橡胶,在厦门多年连续增资扩产,已是世界知名的轮胎品牌。去年宋楚瑜先生在正新参观后欣然题词称许,“轮子带动进步,正新真正新潮”。
从当初的一见钟情,走过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台商和厦门特区愈加“情投意合”。曾钦照说,预计到二00八年,他的多威电子营业额有望达到三亿美元。尤其今年初,他与许多台商台胞一起在厦门得到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和鼓励,使他对厦门投资环境更具信心,相信多威在厦门未来会更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