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五月十七日电 题:期盼更多生命奇迹 预防严峻次生灾害
中新社记者 王祖敏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已在令人揪心的牵挂中过去了五天,太多的灾情令人悲伤,太多的故事让人感动。在未来几天,这场彻底颠覆了国人生活秩序的大地震将依然是世人关注的焦点。
关注生命奇迹
以人为本、救人为重一直是中国政府在灾情发生后的鲜明态度。
一般在地震后的七十二小时被称为救援的“黄金时间”。但对于地震灾区的救援官兵而言,七十二小时后的每一秒钟都比黄金珍贵。
在震后的第四天,救援人员已从废墟中救出了一百六十三名幸存者。
据中国军网的消息称:十七日救灾部队已全面向乡镇、农村推进,展开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搜救行动,打响拯救生命的攻坚战。
这场“攻坚战”也从废墟之中带来了不少让人振奋的消息:其中在下午一时四十分,北川县一位六十九岁的老大爷被救出。就在记者发稿前,一位二十岁的小伙子在被六层水泥板压了近一百二十五个小时后在映秀镇成功获救。
我们相信,在温家宝总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的指示下,在救援官兵夜以继日的奋战中,关注灾情的人们必定会见证更多生命的奇迹。
关注余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十七日凌晨四川汶川、青川等地区发生了四次余震。其中两次超过五级以上。
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长郑昌文称:未来几日,灾区仍会有多次五、六级余震,最大余震估计为六点五级左右。
虽然郑昌文表示:余震不会对成都市区造成破坏,四川盆地内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但余震缺可能造成受损房屋发生坍塌,并导致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并形成堰塞湖。
另外,余震也使公路的抢修举步维艰。十五日晚刚刚抢通的西线至汶川的公路就曾被余震导致的山石再次阻断。
而在今天中午,余震直接引发险情:北川县茶坪余震不断,海子水位迅速上升,随时可发生重大洪灾,灾民只有弃家转移高处。
关注次生灾害的预防和处理
据有关专家称: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包括疾病、泥石流、山体滑坡、坍塌、水库泄漏、堰塞湖以及余震造成的二次伤害等等。有的次生灾害的严重性甚至会超过原发性灾害。
卫生部部长高强已在日前表示,汶川地震一定要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国务院新闻办也在今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到目前为止,灾区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但有关专家表示:预防疫情,仍然是灾区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办主任冯子健今天介绍了灾后疫情产生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提醒灾区预防由于环境恶化、食物、水供应不足、蚊虫叮咬、老鼠窜行等引发的消化道、呼吸道以及其它传染病的发生。
而由于地震和余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塌陷、泥石流以及水库漏泄、堰塞湖等次生危害已导致灾区险情不断。
截止十六日,在灾区上游地段已经形成十三个堰塞湖,威胁着下游民众的安全。在灾区,还有多座水库已经泄漏或存在泄漏隐患,其中重庆已有十七座水库发生渗漏。
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地质学家范晓对此深感担忧,他说:这些存在隐患的堰塞湖和水库,极有可能对灾害起到放大作用,并造成具有连锁破坏效应的灾害链。
十七日下午二时五十五分,北川已经接到河塞即将决堤的指令,所有在此救灾的官兵和群众全部撤离,登高避险。
关注灾民安置和救助
灾民安置不仅是稳定灾区民心的一个关键举措,也是预防疫情发生的重要环节。
四川省民政厅今天下午通报,截至十六日,各重灾区共设置受灾群众临时救助点两千八百八十五个,已经临时安置和救助受灾群众四百八十点七万人。
在这场举全国之力的抗震救灾行动中,我们相信灾区人民必将得到妥善的安置和救助。但有关心理学家称:对于灾民而言,物质上的援助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抚慰和心理上的治疗。
在失去家园和亲人之后,灾区民众的生存和精神状态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外界不变的牵挂。(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