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说,无恒产者无恒心,窃以为这句话不尽然。想当初困难时期,为了半两猪肉、尺把布匹,或是稀缺的紧俏商品,动则绵延数里的排队光景,至少可以看出,人们在此种资源分配模式中的恒心和诚意。
如果见识见识如今售楼处外持币待购彻夜排队的人流,看看银行大厅里沉闷蠕动的队列,瞅瞅产房过道拥挤不安的待产妈妈们,再想想各大医院挂号处令人心烦意乱的求医队伍……在比之过去富裕起来的时代里,我们这些“有产者们”在不同的场景里似乎又在复制过去那种似曾相识的排队恒心。有媒体据此发出了重回排队时代的感慨。
同样以随机排序实现权利义务内容的分配形式,会塑造某种忽略场景的相似性认同心理:一个惯用的解说词就是,在人口众多的我国,僧多粥少是必须承认的现实,排队文化正是这种客观实际造成的。这是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如果在不同的历史场景中,我们仅仅提出僧多粥少这一个相似常量,得出重回排队时代的结论似乎不足为怪。
老实说,没有人想要回到为半两猪肉排长队的时代,那是一个基本消费品供给阙如的时期。供给能力与消费需求的严重失衡,决定了资源分配上的非充分性,也决定了排队作为个体消费模式的经常性和正当性,因为,在当时社会个体身份较为均质化的前提下,它应该算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做法。
但是,如果在现今的场景中,继续单纯地复制排队作为资源分配的正当性,则需要警惕其貌似公允的论证逻辑。有过乘坐公交车经历的上班族,大概都会有拥挤煎熬的经历,但是只要留心从拥挤的公交车中往外看,你也许会发现其中的秘密:在作为公共资源有限分配场所的公交车外,是众多往往只有一名乘员的私家车;在给定的道路通行截面上,明显资源浪费的单人单车显然主导了有限交通资源的话语权。这种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私有产权对公共产权的挤占效应,决定了在供不应求的客观前提下,公私资源分配机制上的人为安排失调才是排队、拥挤的最主要原因。我们姑且称之为公交效应。
这种公交效应在其他领域其实也很普遍。就拿人人关心的楼市来说,针对汹涌上涨的楼市价格,似乎最直观的印象是供不应求的格局决定了其坚挺的价格牛市。但是,投资性需求对自住性需求的市场驱除效应,恶意房源囤积操作对正常交易的阻却效应,权力入市对民生需求的侵占剥夺效应,在供不应求的客观基础上,进一步窄化了公共资源分配的空间和效率,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富裕时代里非正常的排队现实。近日央视披露的上海陆家嘴中央公寓案中,一名国有控股公司的高管能一次性低价拿到15处房产坐享升值之利的典型案例,清楚地佐证了为何把队排穿都难拿到合适价格房子的原因。
类似的公交效应我们也同样可以在医疗、教育、社保、金融等各个领域中看到,一个有趣的比喻描述:这就好像把人们往独木桥上挤一样,大伙这时只知道了要争抢着过河,却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因为其他过河的道早已被提前圈占了。
由此我们要警醒:既得利益者将排队强化为个体权利认知的天然心理基础,并企图复制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排队文化的依赖性社会认同,最大程度地降低人们对公交效应实质的认知概率,以此实现在排队这种均质公平假相下的巧取豪夺。
如果在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今天,在物质财富也不断丰富的前提下,那种似曾相识的排队却日益地泛滥起来,乃至要固化为我们必须遵从的行为准则,那么请首先清楚地告诉我们为什么?(作者: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