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8日,几名外国志愿者引领一位北京残奥盲人运动员游览天安门广场,并耐心细致地向他描述周围美丽的残奥花坛景致。 中新社发 玉龙 摄
|
2008年9月8日,几名外国志愿者引领一位北京残奥盲人运动员游览天安门广场,并耐心细致地向他描述周围美丽的残奥花坛景致。 中新社发 玉龙 摄
|
来北京之前,很多人问,残疾人比赛会有人看吗?答案就在这两天的赛场上、看台上,事实在说话,数据在说话。
二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赢得自己,是你的第一个胜利,也是最好的胜利,更是所有的胜利”。这句话适用于我们,也包括残疾人运动员。
把残疾人和体育联系起来,目的首先是康复,是为了帮助残疾人克服障碍、超越自己。而残奥会也是起源于加强战争伤员的肢体训练,用竞技的方式增加他们参与锻炼的兴趣,促进彼此的联谊和沟通,帮助其生理和心理的康复。
残奥会发展到今天的高度和规模,肯定是当初的组织者万万没有想到的。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聚会无疑将唤起全人类对残疾人权益的关注。因为我们关注残疾人在赛场上挑战和超越生命极限的创举时,必然会问,他们的医疗、养老、就业、康复、教育有保障了吗?这都需要我们拿出具体可行的政策和方针,从单纯的“我爱你”到“我要保障你的权利”,转变由此开始。
在北京,人们的感受直接而深刻:从赛场到地铁,从长城到故宫,无障碍设施无处不在,中国残疾人感受的关爱和展现出的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让世人为之感叹,难怪有英文媒体在把两个残奥会进行对比之后如此感叹,“同样炫目,更多感动”。
各种新闻发布会上的一串串数字也在力证改变的惊人,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红利正在惠及到这一批最最弱势的人群身上。残奥会只有12天,但8000多万中国残疾人感受到的“超越、融合、共享”则将伴随他们一生。(孙庆 唐悦)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