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二月二十一日电(记者 李鹏)中国央行今天发布的最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中国资源价格水平长期偏低,不仅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粗放型经济增长,而且还导致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扩大了贸易顺差,夸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央行报告称,由于国内的资源价格被人为地压低,多数资源价格低于国外水平,使得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显得很“低”,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始终保持在全球较低的水平,刺激了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贸易顺差扩大,带来结汇压力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投机资本也会因此迅速流入,造成资本项目顺差,最终带来国际收支失衡和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压力。
在上一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中国央行批评说,中国统计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未能反映真实的通货膨胀水平,而水和油等资源的价格管制是原因之一。
中国央行分析,资源价格偏低和比价关系不合理,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偏低的资源价格不能及时和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需求和过度浪费;而且,偏低的资源价格加剧了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
据分析,中国资源价格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价格基本上是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只反映了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全面覆盖环境破坏成本和安全生产成本,资源税也很低,更重要的是没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致使资源价格偏低;二是资源性产品之间比价关系不合理。
目前,中国发改委已确定分步实施的资源价格改革方案,以逐步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