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柏林和威尼斯,戛纳可以说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中最让中国电影人郁闷和失望的所在。这里的碧海、蓝天、梦幻沙滩,似乎与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审美都格格不入,因此这里盛产的那金灿灿的棕榈叶,五十多年来仅仅被中国人成功采摘了一回。
1993年,当时还是意气风发、热衷指点江山的陈凯歌,用他厚积薄发的《霸王别姬》终于震撼了戛纳,但最终评委们还是吝啬地只发给了他半片金棕榈叶(与《钢琴课》共获最佳影片金棕榈奖)。除此之外,中国电影几代精英如:胡金铨、侯孝贤、杨德昌、张艺谋、王家卫、姜文,无不都是被金棕榈奖一次又一次无情地拒绝。
在本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的入围名单公布之后,许多人都在为中国有三部影片入选而欢呼,近期许多国内媒体都以中国电影明战、暗战、混战、大战戛纳为题,似乎本届金棕榈奖已经成了中国电影之争,根本没别人什么事儿了。有信心是好事,但如果是糊里糊涂地瞎激动甚至自大,就显得太过小农意识了。
先不谈戛纳从来就没有柏林或威尼斯的“中国情结”,就说本届竞赛单元大师荟萃、强片云集就足让我们倒吸一口凉气了。再看我们自己:无论是杜琪峰的《黑社会》,还是王小帅的《青红》,还是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都不是这三位导演的巅峰力作。最好的时光,人家都没有珍惜,这次杜琪峰们即使是收到戛纳的意外“大礼”,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和骄傲的。更何况,此戛纳已经非彼戛纳。
虽然戛纳电影节在世界影坛享有崇高的地位和非凡的品位(前者仍在,而后者已渐渐淡去了),但从近年来她屡出昏招的情况显示,年龄虽还未到一甲子(60年),可“大脑”已明显有些老年痴呆的迹象。戛纳电影节可以执拗地在最近3年把金棕榈奖都发给美国人,也可以抛弃了以往“漠视政治,电影至上”的立场,而她最为神经质的表现则是去年把金棕榈奖发给了迈克尔·摩尔,难怪有人在事后说:“戛纳真是疯了!”
戛纳电影节已经逐渐背弃了她最初倡导的“推动电影个性化”的宗旨,从她目前热衷的政治、暴力、商业等元素来看,她已经不再是个性电影、人文电影、艺术电影的大本营。而对戛纳越来越在意红地毯秀、颁奖典礼、大牌明星也可以看出,戛纳电影节只不过是一个虚名,“欧洲奥斯卡”才是她真实的身份。
来源:晶报 作者:刘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