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五月六日电 题:中国乒乓球强盛背后有隐忧
中新社记者:刘立涛
第四十八届世乒赛今晚在上海落下帷幕,中国队再一次取得辉煌胜利,包揽了全部项目的金牌。虽然在比赛中也曾有外国选手给中国队制造过麻烦,但与其说他们有实力还不如说是比赛中的偶然因素在起作用。
在世乒赛展示了中国乒乓球运动强盛的同时,一些潜在的问题也浮现出来。在世乒赛期间体育总局乒羽中心主任蔡振华说,目前中国乒乓球有两个大问题,一是球迷出现断代,群众基础不如以前,国内的球迷多数是三、四十岁以上的人,年轻人喜欢乒乓球的不多。二是运动员的培养体制面临变化,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其训练费用很多由家长承担,个人的选择权越来越大。
众所周知在中国乒乓球运动辉煌的背后,支撑它的是中国独特的运动员培养体制。为了中国乒乓球运动的长盛不衰,运动员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但中国的训练体制也是其它国家所不能相比的。中国的培养体制造就了大批运动员,优秀的年轻选手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但很快他们又被更年轻的选手所取代。
在本届世乒赛上很多国外选手年纪都在三十多岁、四十岁,瓦尔德内尔不说,连施拉格也三十三岁了,海外兵团中西班牙的何志文四十三岁还战胜了上届冠军施拉格,代表美国出战的女选手高军也已经三十六岁了,如果是在国内他们绝不可能再留在赛场上。在世乒赛期间就曾有国内媒体评价孔令辉、刘国正年纪大了技术过时,其实刘国正才二十五岁,孔令辉也刚三十岁,从以前的情况看中国运动员离开赛场很少是在与国外对手的竞争中被淘汰的。
另一方面,中国在乒乓球运动上的长期统治地位,反而降低了国人对这项运动的兴趣。乒协主席徐寅生赛前说,从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外国选手能取得一、两项冠军是好事。但实际上,中国队不仅夺得了本届比赛的全部冠军,就连亚军也只有男双一项旁落。中国队巨大的实力优势,使其它国家的选手难有非分之想。而与中国选手在赛场内的节节胜利相对应的是,观众们看比赛的热情越来越低,连票贩子都知道“后面的比赛全是中国人了,没啥意思”。
有乒乓球圈内人士说,中国乒乓球在二00八年以后肯定会快速走向市场化,可现在的运动员只有“金牌意识”全无“市场意识”,国内的乒乓球俱乐部联赛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在如不及时调整运动员的观念以后恐难适应体制的变化。而对于中国乒乓球而言,可能只有真正走向市场化才能让它保持长久的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