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刘老根》在2002年红极一时后,由农民作家何庆奎编剧,其妻高秀敏主演,夫妻二人共同制作的20集农村轻喜剧《圣水湖畔》近期再次登上了央视一套的黄金档,而同样由何庆奎担任剧本统筹、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另一部轻喜剧《马大帅2》也正在各地电视台热播。
克隆《刘老根》?
尽管《圣水湖畔》在央视的收视率一度超过了《新闻联播》,在东北地区平均高达14.05%,但仍然有观众对这部戏表示了失望,说它不过是“克隆版的《刘老根》”。就剧情来说,两部剧讲述的都是农村招商引资的故事,都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一心想打开农村创业局面;都有一个二婚的“老伴”在开始进行阻挠,都有一个有钱的商人来投资,都让“老伴”对之产生情感上的误会,吃上一点小醋;都是和村长产生了矛盾,都有一个比较正的乡书记大力支持,也都有比较“邪”的乡长反对……于是有观众说,看过《刘老根》再看《圣水湖畔》,感觉有些“审美疲劳”。
观众看点异
一边是高得离谱的收视率,一边是说得在理的审美疲劳,这又如何解释呢?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观众,从什么角度看。
像《刘老根》《圣水湖畔》这样的农村轻喜剧,看点有三:其一是东北乡土的幽默,其二是草根生活的新鲜,其三是农村问题的真实性。不同观众侧重的看点并不一致。
对于农村观众来说,侧重的可能是第一和第三点,而对城市观众来说,一二两点似乎更能吸引他们。对于关注第三点的农村观众来说,只要剧中反映的问题在他们身边依然存在,他们就会通过观剧得到满足和宣泄,即便剧情重复他们也并不在乎。而对于城市观众来说,不管是看幽默的,还是图新鲜的,其态度都属于“审美”,而审美最忌重复、缺少创新,一旦幽默来幽默去还是那些老面孔、旧包袱,一旦草根生活“看了又看”,不再新鲜,“审美疲劳”便在所难免。
“土剧”得与失
近年来,以《刘老根》《圣水湖畔》为代表的一批农村剧,给充斥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电视荧屏,吹来了一阵带着泥土气息的清风。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农村剧的真实性是有限的,所反映三农问题的尖锐度还远远不够,编导对剧情幽默的用力明显大于对问题深度的表现。这不能不让我们担心,何庆奎们的农村剧也会像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一样,渐渐失去批判的锋芒而流于油滑。假如真是这样,感到疲劳的就不仅仅是“审美的”城市观众了,求真的农村观众也终会感到“疲劳”而厌倦它。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刘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