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二月七日电 题:过年还是中国式
中新社记者 王永志
柴先生这两天在北京城开车,觉得顺畅多了,往日上班堵半个小时、四十分钟的景观不见了。但是,清早起来要吃两根油条、一碗豆浆的方便也没了。因为不少民工早已打点行装,归心似箭,赶在除夕前回家过一个和和乐乐的鸡年。
没有哪一个节日,能像春节那样牵动游子的心,即使能搞出一些声响的圣诞节、情人节;没有哪一个地方,有自己的故乡那样温馨、那样让人牵挂,即使是金窝银窝。
有消息说,仅北京城二月五日、六日两天,就有六十万人搭火车回乡。有关方面估计,今年一月二十五日至二月二十八日春节前后期间返乡探亲的往返客流量,累计高达十九亿七千万人次。那是怎样的一个天文数字呀。
时尚在变,科技在进步,一个长途电话就可同亲人音问相通,一则手机拜年信息就可传达亲友的情意。但是,再快捷的通讯手段,再方便的科技媒介,也比不上一家老少欢聚一堂,唠唠出门在外的艰辛与收获,谈谈新的一年的期望与遐想,品尝家乡浓浓的年味。因为这包容数千年历史的积淀,有着一种不由自主的内心驱动,是一种土得掉渣的中国式,远比一般黄金周号召旅游消费来得有力、主动。
政府执政能力在因应中国老百姓回家过年方面,也在提高,也在合拍。交通部、铁道部和民航部门在提高运力、疏导客源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往昔民工像沙丁鱼那样拥挤的景象显然少见了,虽然有的线路还是一票难求,但多元化的交通系统已经让想走走不了的状况大为改观;春节旅游预报的推出和票务的告示,也让出行的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交通安全的重视和警示,又让乐极生悲的景象大为降低。
而经济的发展,交通硬件与软件的改善,以及市场经济的活力,都给回家过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以前感叹出门难的苦经不是绝迹,但分贝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海峡两岸春节包机对飞的实施,为台湾同胞回家过年提供了方便,增添了温馨与期许。
除了回家过年的人之外,如今一个家庭到外地旅游欢度新年,几个亲朋好友结伴遨游名山大川,一家老少不在家里围炉而到酒楼饭店吃年夜饭,也不在少数,其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实质上还是中国式过年。
金猴将遁去,雄鸡报晓来。十二生肖的轮回,意味着天增岁月人增寿,可以预期的是:中国式过年将在时光的递嬗中坚守与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