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5日电 最新一期的《证券市场周刊》刊载报道称,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重要性,将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减轻经济波动对实际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的影响、更有效地利用外汇储备等等。中国当前经常账户基本平衡,人民币目前的汇率水平没有被严重低估。中国应该参照国际经验采取一些短期内有助于降低升值压力的措施,将升值预期降到最低点,并在适当的时候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文章提出,增强汇率弹性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如何,是逐渐地持续升值,还是短期升值后贬值,贬值幅度如何?这些都是市场非常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否已经达到了要求实际汇率持续升值的阶段。如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人民币浮动区间的放宽将意味着货币的持续升值。但如果目前的升值压力多半来自于投机性因素,或对人民币汇率长期走势的非理性判断,那么,提高汇率弹性后人民币很可能出现短暂升值,甚至过度调整(overshooting),但不会持续走强。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民币持续升值不存在基本面支持。
文章指出,实际汇率(即名义汇率经国内外相对物价水平调整后的汇率)反映的是一国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和开放,国际竞争使其贸易品部门(如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引起工资上涨,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使非贸易品部门(如服务业)的工资也得到提高,从而提高非贸易品价格。而贸易品部门受制于国际竞争,产品价格难以相应提高(只能靠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消化工资上涨的压力)。这样,非贸易品与贸易品的比价将持续上升,即实际汇率升值。这时,名义汇率应该相应升值,否则将导致通货膨胀。这就是Balassa-Samuelson效应。
文章称,中国目前尚未出现Balassa-Samuelson效应。虽然贸易品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有较大的提高,但工资增长速度较低,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外向型企业的工资甚至出现10年不变的现象。虽然近来某些地区制造业出现民工短缺,造成对工资的向上压力,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使贸易品部门(如制造业)的工资压力难以传导到非贸易品部门(如服务业)。因此,中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具备汇率持续升值的基本面支撑。
文章指出,从失业率角度来看,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省在80年代的失业率一般保持在2% ,劳动力市场供求相对比较紧张。因此,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增长大幅提高了该行业工资水平,并通过偏紧的劳动力市场传导到非贸易品行业,推高了非贸易品部门的工资及产品价格。这一系列变化的最终结果是非贸易品部门相对于贸易品部门产品的相对比价不断上升。
文章还指出,中国真实失业率高。从总量上来说,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裕。贸易品部门工资的提高难以传导到非贸易品部门,从而不会导致实际汇率的持续升值。(哈继铭 范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