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龚维斌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的“干部走读”现象较为普遍,社会上对此议论颇多。所谓“干部走读”,一般是指县乡两级干部家住县城以上的城市,本人在县城或者乡镇工作,要么早出晚归,要么周一去单位上班、周五回家过周末。对于这种现象,社会上的议论多是批评性的,认为这些干部脱离群众、作风漂浮、官僚主义,造成行政成本增加和腐败。一些地方党委和组织部门也采取了不少措施试图减少这种现象,如规定干部每周或者每月在工作地必须“住读”多少天,改善“走读”干部在工作地的住房和其它生活条件。但是,这些做法收效并不明显,“走读”现象并没有真正减少,“住读”干部的作风也没有明显改善。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干部走读”这一现象。
“干部走读”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和干部人事制度的产物
分析“干部走读”现象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干部走读”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人口流动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其重要表现和成果是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迁移,由农民转变为市民,实现职业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这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但是,我国在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城乡发展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越拉越大。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更多的农村人口愿意迁移到城镇工作和生活。很多农村基层干部和其他农村人口一样,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家庭搬到了县城甚至更大的城市居住生活,其目的一是希望家庭生活环境和条件更好一些,二是希望能够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和就业的环境和条件。
另一方面,“干部走读”是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和干部人事制度的产物。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大门向农民逐渐打开,农村人口可以而且已经大量向城镇迁移和流动,大量农村知识青年进城;二是恢复高考制度,使很多优秀的农村青少年通过大中专考试选拔脱离了农村;三是所有制结构和就业创造制度的变化,农村“精英”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渠道。所有这些已经和正在改变着城乡社会结构,并深刻影响着农村干部人才的来源和培养。同时,相当一部分乡镇基层干部需要从城镇在职干部中选拔和培养,而城市机关的中青年干部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文凭和知识水平,但是缺乏对国情特别是农村实际情况的真切了解,缺乏基层特别是农村工作的实践和锻炼,处理复杂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足,也需要把他们放到基层特别是乡镇去锻炼。因此,根据农村工作的实际和干部培养两个方面的需要,这些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让优秀的有培养前途的城市机关的中青年干部到乡镇工作。另外,为了避免本地干部可能受到过多的亲情友情干扰而无法正常工作,地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一般都实行异地交流制度。
某些干部脱离群众、作风不实,甚至产生腐败行为,其主要原因不在“走读”
当前,群众议论较多的某些干部脱离群众、作风不实等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走读”只是其中的一个外在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干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也即通常所说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体制不完善。
现在,有些地方对于干部的考核、提拔任用的权力主要掌握在上级领导,特别是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主要领导的手中,干部服务的对象普通老百姓在领导干部的升降去留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相对较小。因此,某些地方干部以领导满意不满意和高兴不高兴为工作好坏的最高标准,“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高兴”,“只要领导一句话,不怕群众万人骂”。这部分人向上跑官、要官、花钱买官、不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认真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也就不难理解了。干部任期越来越短,有的地方领导干部像走马灯一样更换,少数地方主要领导任期平均不到2年,5年内要换3任领导。人心思走,不少基层领导干部不安心工作,一些人把到基层工作作为升迁的手段。这样的干部人事任用考核制度很容易造成某些干部的“唯上”甚至“媚上”。
有人说,现在乡村政权是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即上级政府层层给农村基层政府下达各种指标和任务,县乡两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很多时间用于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种任务,特别是带有浓厚形式主义色彩的达标升级和检查评比活动,占用和分散了基层特别是乡镇干部很多精力,他们倒是密切联系了来检查工作的上级领导,但是疏远了真正需要服务的普通群众。
某些地方现行的权力配置结构和决策体制,在某种情况下,容易使集体决策变成“少数人说了算”。本来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应该既适度分离、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避免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人之手,形成合理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但是现实中在一些地方存在着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作为权力机关的人大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协参政议政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地方党政机关特别是主要领导权力过大,在用人、用钱、重大事项和重大工程投资等方面可谓“一言九鼎”,在这种情况下,民主科学决策的程序和要求很难落实。另外,一些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约束体制和机制又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上级监督下级太远、同级监督同级太软、下级监督上级太难、组织监督时间太短,纪委监督为时太晚”的现象,而且现在主要强调的纪检监察、审计等方面的内部监督,而对于新闻舆论和群众参与的权力监督重视不够,造成某些地方领导干部权力过大容易滋生腐败。
真正有效的做法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和权力监督制度改革
治理“干部走读”现象的初衷是要促进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减少行政成本,预防和减少腐败,切实方便地为基层老百姓排忧解困,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减少“干部走读”现象并不能真正达到这一目的。相反,随着我国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干部交流制度的推广,“干部走读”现象可能会越来越多。真正有效的做法是,深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改革,推动干部作风的转变,防止因“干部走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制度,对于领导干部政绩评价和晋升要赋予老百姓一定的权力,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要建立健全更加科学的权力配置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具有约束性的决策和执行机制;严格实施干部任期制;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基层实际的工作制度,注意从农村本地选拔和培养乡土干部;要规范财政预算支出,特别是领导干部个人用车、交际等行政成本的支出,要公开透明,严格控制。此外,在改革和完善党政机关内部组织监督的同时,加强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
(摘自《北京日报》)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