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九月一日电 题:华文传媒关注新鲜词:钉子户和“国学超女”
中新社记者 沈嘉 魏晞
今年三月,网名“裸奔的狗”的重庆青年胡飞从重庆九龙坡区一处拆迁工地向“猫扑网”网友们发布消息。他用手机做现场描述,并提供大量照片和示意图。这后来演变成为众媒体追逐的“史上最牛钉子户”的新闻事件。
参加第四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美国侨报(美东)总编辑郑衣德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将之概括为“市民记者功能的极致展现”。
他在向本届论坛提交的论文中提出,“市民记者”的诞生和“市民新闻”的崛起已经成为一种现实。“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的“市民记者”观念,正在向专业新闻人提出挑战。郑衣德认为,专业新闻人应该摆脱高坐云端“我说你听”的“守门员”风格,要学习“市民记者”的那种深知并掌握民众心理的技能。
郑衣德认为,“钉子户”事件虽已终结,但这一过程显示,构筑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市民记者和专业新闻人的博弈势必将持续下去。而这也是“和谐”二字中的应有之义。因为“和”由“禾”“口”组成,谐因“皆”“言”成字,“口中有了禾,大家就要发言了。”这是社会进步的发展。
对于“钉子户”这一热词,台北《投资中国》信息网社长李孟洲另从语言学的角度做出观察。在台湾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后,“钉子户”成为台湾社会的流行语。如果叫一个人过来,而该人却不应,就说,“你是钉子户吗”。此外,“牛”这个词的意思,台湾社会也有很多人熟悉了。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趋繁盛,大陆社会惯用词被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琅琅道来。李孟洲在向本届论坛提交的论文中指出,通过两岸媒体撰述与传播,逐渐被台湾人接受的大陆词汇还包括,“幼儿园”、“沸沸扬扬”、“配套”等。同时,源自台湾的惯用语,“务实”、“响应”等也被大陆接受。
李孟洲认为,两岸社会惯用词语的交流幅度还将日趋扩大。新闻界过去已经发挥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未来更可进一步发挥“整理”和“引导”的作用。建议两岸新闻界会同海外华文媒体,共建此方面的交流平台。
中华文化是本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一个热点,海外华媒对此议题各有己见。新加坡新传媒集团高级副总裁石惠敏注意到,华文文化产业面临极大的发展空间。她向论坛提交的论文指出,中国各电视台推出“国学”讲坛,造就了“国学超女”于丹,其《庄子心得》、《论语心得》引起轰动。其他如易中天的三国,刘心武的红楼梦等,也在大中华商圈形成了庞大的范围经济。
随着中国软实力的开发,儒家思想以及诸子百家等哲学思想的现代化诠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产业。同时关注这种“中国文化热”的还有美国《中美邮报》社长屠新时。
该报从去年九月起创办了“孔子学堂”专版,受到华人社区关注和欢迎。专栏专题介绍中国最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生平、观点,并刊载外国人学中文的趣事。最近,“孔子学堂”还向海外读者介绍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同时也有部分批评文章,从多个角度认识和理解孔子。
屠新时认为,这是一个对中华文化的必要有益的重新审视,重新学习的过程,海外华文媒体应努力传递准确、中肯的信息,作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挥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