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一日,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从上海浦东外高桥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展为期七十五天的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出征科考队员共有一百一十三人,包括来自美国、韩国、日本、芬兰、法国等国的十一名极地研究人员。 中新社发 陆张 摄
|
七月十一日,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科考船,从上海浦东外高桥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展为期七十五天的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出征科考队员共有一百一十三人,包括来自美国、韩国、日本、芬兰、法国等国的十一名极地研究人员。 中新社发 陆张 摄
|
俄罗斯在北极海底“插旗”,加拿大宣布将在北极地区建军事基地……近年来,受北极资源利益驱使,一些国家在北极地区展开了主权争夺战。11日启程的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带着什么目标奔赴北极?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张海生说,这次科考完全是为了研究北极的气候变化,没有针对北极资源的考察任务。
“研究环境变化对北极的影响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是近年来中国确定的北极考察目标,中国的北极科考活动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张海生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
张海生说,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在中国前两次北极科学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北极的快速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和气候效应;二是研究北极环境的快速变化对中国气候环境及经济社会的影响。围绕这两大科学目标,科考队将重点开展物理海洋学、生态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完全是一次科学探索之旅、和平之旅,”张海生说。
他介绍说,一系列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今年北极地区海冰消融的情况可能比去年更严重。为此,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将着重加强对北极地区海-冰-气相互作用的研究,这不仅包括了解海冰消融的情况,也包括考察海冰消融后对海洋及大气的影响。
海洋、海冰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变化,不仅影响整个北极地区,也会对中国的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张海生解释说,中国的整个气候受季风影响,而来自北方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就是一种干季风,它不仅影响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气温高低、干旱程度等,也影响到中国中南部的雨量大小!笆导噬希衲甏航谇昂蠓⑸谥泄戏降厍谋秤暄┰趾,某种程度上就和北极有一定关联。”
“气候环境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了解和认识北极对中国国家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长远的战略意义,这是中国开展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的真正目标所在,”张海生说。(记者崔静)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