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江西赣县许多母亲在“孩子,我们都是你的妈妈!”横幅上签名。 中新社发 刘念海 摄
|
5月17日,江西赣县许多母亲在“孩子,我们都是你的妈妈!”横幅上签名。 中新社发 刘念海 摄
|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童年经验是漫长人生永远的基础和走不出去的宿命。
而地震孤儿,在人生的起始阶段就遭受巨大的双重创伤——失去父母和经历惨痛(目睹地震中的大规模死亡)。他们的身心状况,在很大意义上决定着他们未来的人生。反过来说,即将进行的社会安置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人性化,也取决于是否适合于他们的身心状况。
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汶川孤儿”。
然而确定一个人的身份是失踪还是死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之前,所有与父母失去联系的孩子,只能被认为是“临时孤儿”。
只要是临时孤儿,就仍处于寻找亲人的阶段。5月21日,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陈克福透露说,据初步统计,目前包括临时孤儿在内的地震孤儿已有4000多名,他们将首先致力于寻亲。
尽管如此,无论在心理关怀还是在收养助养上,中国人,甚至国际友人都表现出空前的热情。
在现代传媒的推动下,“汶川孤儿”,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当下中国一代人的心灵事件,而不再像32年前的唐山孤儿,只有在后来的历史叙事中才成为知识分子的心灵事件。
因此,恰当地安置地震孤儿,愈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不仅牵涉到地震孤儿一生的生活质量,而且牵涉到当下中国人一代人的心灵期待。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中国新闻周刊》把目光投向地震孤儿。
心理救援
唐山孤儿
领养热潮
他山之石
论坛讨论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