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5点30分左右,213国道都江堰至映秀段最后一处大的塌方区实现抢通,第一辆车已经通过。这标志着从都江堰到映秀的公路交通实现了全线贯通。
日夜奋战——
连啃硬骨头
213国道是离震中汶川最近的一条线,被视作最关键的生命通道。
然而,从都江堰到汶川只有29公里的路程中,有数十处毁损,这里有的桥梁已完全塌陷,有的路段路基都垮掉了。
为了早日抢通,交通系统集中最强的队伍,使用最好的设备,配备最权威的专家,领导亲自坐镇,各方面紧密配合,24小时轮番作业。
冒着余震与滚石,川高公司董事长高淳带队连续作业72小时,终于在14日早上7点,啃下第一块硬骨头——K950处,目送第一台挖掘机驶过。
16日凌晨2点,四川省公路局副局长罗玉宏从工地上下来时,交通运输部常务副部长翁孟勇、副省长王宁等都在等他,因为他啃下了另一块硬骨头,架一钢梁桥取代已成危桥的寿江桥。从14日凌晨3点到7点,吊装运赴工地,施工到16日凌晨2点完成架桥。这其间,他们连续23个小时没合眼。
恢复老国道——
突破最后瓶颈
震后第二天,四川省路桥集团董事长孙云就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与川高公司、武警某部、解放军某部配合,打通阿坝铝场到映秀镇的通道。这是都江堰至映秀道路最后一段,里程虽只有5公里,却是打通这条生命线的最后瓶颈。
原有的213国道在此处已被完全损毁,短期内没有修复的可能。专家们建议:利用水库和岷江,开辟水上通道,恢复老213国道,避开部分受阻路段。
16日一早,孙云带着100多名公司骨干,开着公司最先进的10多台大型设备,分成两个工作面,全力推进,铲除路面沉积的淤泥。成都军区某工兵团紧随其后,进行路面平整,老国道一下子全部显露出来。
连日来,该区域地壳活动频繁,大小余震不断,山石极易松动。推土机边往前推,山体边塌方,一动就是几百几千方的土石滚落下来,道路的另一边就是悬崖。石头砸下来,操作手赶紧开着机器往后退,推了又塌,塌了再推!
16日晚间,在2号塌方处,一辆大型推土机差点被滚落的山石推到下面的河里去。1/3的车体都悬在外面,车身倾斜角度达到45度,大家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奋勇作战15个小时后,17日中午,该处的5000方土石才被完全清理。
当路两端的人终于可以看见对方时,现场所有的人都欢呼起来。而疲倦的施工人员并没有离开,他们留下来继续执行保通任务。因为这条生命线的畅通,意味着大批人力、物资和大型搜救设备能够进入汶川震中区域,意味着更多的人能够劫后余生。
决不放松——
保通任务仍艰巨
在抢修现场,记者申请采访道路专家。带着一身疲倦的四川省交通厅厅长高烽说,专家们都在现场勘察,现场定方案。高烽说,“交通运输部常务副部长翁孟勇12日当天就到了灾区。包括我们部长每天睡觉都不超过3个小时”。
高烽介绍,抢修213国道采取了正确措施和正确思路,比如实现了多点推进、中间开花、两头夹击。因为这条路抢险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作业面受限。部队和机器来了以后,很多都是摆在旁边。
他们首先在坍塌区找出一个通道车来,把车运过去,有一组机器直奔下一个作业面,两组机器形成两面夹击。于是,一个作业面就变成3个作业面,第二个作业面也是采取这种办法。“如果按照普通的办法,几个月搞下来就相当不容易了”。
17日晚上9点,设在213国道旁边的抗震救灾交通保障指挥部仍亮着灯,四川省交通部门的30多名负责人在商讨:打通的道路很脆弱,下一步重点要保通。
18日凌晨,都江堰至映秀段突降强暴雨。指挥部负责人对记者说,刚打通的路段面临严峻考验,不排除塌方可能……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