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四日电 题:中国维和军人在黎以冲突的生死三十四天
作者 樊永强 陶社兰
二00六年三月三十一日,中国向黎巴嫩派出一支工兵部队,参加联合国在这一地区持续了二十八年的维和行动。中国营的任务是扫雷排爆、工程建筑、设施维护和开展人道主义援助。这是局势不稳的中东地区第一次出现中国维和军人的身影。
七月十二日,黎以冲突爆发。这场持续三十四天的激烈对抗造成双方大量人员伤亡。对于中国维和军人来说,更是生死考验。
“营区完全被双方的火力覆盖,”工兵营作战组长唐俊回忆,冲突期间营区周边两千五百米范围落下的航弹、炮弹就有一万三千五百余发,“多枚重磅炸弹在距营区不足二百米处爆炸,引起的大火差一点翻越围墙”。
首批参与维和的一百八十二名中国官兵,“八0后”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这些在祖国长期和平环境下长大的男孩们当然不知道战火硝烟的残酷。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冲突,工兵营营长罗富强第一时间下达紧急命令:营区人员立即进入掩体,加强警戒值班;外出执行任务的官兵就近避入友军营地,待机返回;节约战备物资,一日三餐改为两餐……
死亡威胁一天天临近——
当地时间七月二十五日,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中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在希亚姆哨所遭以军飞机轰炸,不幸以身殉职;
八月六日,一枚火箭弹落在中国营内,三名官兵受轻伤……
但是,凭着向死而生的无畏气概和崇高使命感,中国官兵不仅确保了自身安全,还冒着战火走出营区进行人道主义救援,展示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承担。
当时联黎部队两千人的队伍中,中国营是唯一一支工兵部队,战火造成的沉重工程援救负担落在了中国军人肩上。
抢修道路桥梁,废墟中搜救人员,排除未爆炸弹,进行医疗援助……中国官兵总是在友军和难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们面前。
开战后,道路被毁,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后勤保障陷入困境。中国官兵主动请战,忍着饥渴高温,连续奋战两昼夜,硬是在枪林弹雨中开辟出一条生命线。
战火中,工兵营排除各类未爆炸弹二百八十七枚,填平大小弹坑四十二个,修复道路一百六十多公里,为疏散上万难民提供了安全之路;护送难民车队两次,八次出动兵力在废墟中搜救,搜救出尸体十一具、伤员一人。
在联黎司令部担任宪兵队分队长的刘稣,多次冒着炮火护送难民撤离。一次二百多人的难民车队在路上遭到轰炸,刘稣把五个孩子按倒在地,用自己的身体紧紧护住。
中国工兵营以勇气和担当,成为联黎在战争期间作用最明显、贡献最突出、表现最出色的部队,受到联合国、黎巴嫩政府和民众的一致赞誉。
十月一日,联黎司令皮雷格里尼将军向中国营一百八十二名官兵授予维和勋章。他认为,中国维和部队高标准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其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和兢兢业业的献身精神为世界所认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