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律政司前司长梁爱诗接受本报专访,称基本法有许多空间让香港向前发展
人物简介
梁爱诗1939年生,籍贯广东南海。
1968年,梁爱诗取得律师资格。在上世纪70年代初,香港律师中女性极少。
1997年7月1日,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律政司司长。
2002年6月任香港特区第二届政府律政司司长。
2002年荣获大紫荆勋章。
2005年11月,梁爱诗辞去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司长职务。
2006年2月,梁爱诗获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
6月7日7:30,在北京饭店的一张餐桌上,梁爱诗一边用餐,一边接受了专访。
虽然不做律政司司长已经两年,但在香港政界,梁爱诗的“重量”依然存在。
在约访她的两个月里,梁爱诗穿梭于内地和香港,日程安排得异常紧密,以至于根本无暇接受访问。
梁爱诗的另一个身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6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了基本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梁爱诗在题为《香港基本法的实施———回顾与前瞻》的演讲中,充分肯定了基本法对香港人权和法治的保障,同时也提到贯彻基本法尚有“不足”。
根据事先的访问约定,梁爱诗只有半个小时。于是,30分钟的早餐时间,采访的话题高度集中于梁爱诗的“本行”———回归10年来香港的法治进程。
关键词1 一国两制
10年回归港人对“国家”更认同
新京报:香港回归十年了,你怎么评价这10年?
梁爱诗(以下简称“梁”):我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是成功落实了,香港继续在发展。现在国际社会也承认,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落实是成功的。1997年,香港的人口是600万,现在已经达到700万。这十年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足1%,如果香港不是个好地方,就不会来这么多人。
新京报:有一种观点认为,港人现在在一国和主权的观念上还需加强。
梁:150多年的分离是个很长的时间。香港受西方影响很大。在殖民地时期,英国政府不希望市民有国家观念,因此很多人缺乏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我记得回归初期,有些人被问及:你是哪里人?他会说我是香港人。他们填表格上国籍一栏的时候,会写上英籍或者是英国海外公民。其实我们都是中国人。随着多年来国家的经济和外交上的成就,大家对国家更认同,对国情认识增加,有助于对国家主权的接受。
新京报:香港落实一国两制的经验,对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借鉴之处?
梁:香港、澳门、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一国两制能够在香港成功实施,在台湾也一定可以实行。这不是说要把香港的制度放到台湾去。每个地区的政治体制、生活方式、法律制度都可以有不同,台湾不一定要按照香港的制度。我对台湾不太了解,所以具体怎么做最好没办法讲。但我认为台湾同胞担心什么、需要什么可以跟中央谈,表达他们的意见,但是他们要承认一国,在一国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