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小学教师中80%是女性;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严重缺失”,孩子教育八成是母亲负责;中国对学生传统的评价体制缺乏“性别体制”;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性别教育教材或课程……由于个中原因,在成都的中小学校中,有三成左右的男生不同程度缺乏“阳刚之气”,他们打扮花里胡哨,说话细生细气,动作扭扭捏捏,性格文静柔弱,心理承受脆弱……(据10月9日《成都商报》)
男孩子不像男孩子,这是个大问题。男孩子总要长成男人,如果不能克服身上的扭捏,这将是个什么样的荒诞改变?有的父母错误地认为,小男孩当女孩养会很听话,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又会变成男孩的样子。其实,孩子的性别教育在5岁前就应该完成并在以后不断强调。等孩子长大了再想让他变回男孩已经太晚了。
是什么造成了不少孩子“男将不男”的性感脉络?
如同专家分析的那样,大量的女教师教会了孩子温柔细腻,却很难教来阳刚坚强;我国的传统教育是要求孩子听话当“乖孩子”,无原则地顺从成为一个错误的标准;现实中不少的娱乐影音,也在不经意间拷贝了大量男不男女不女的小小“粉丝”。
不少老师家长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略培养人格、毅力、胆识,一些孩子能绘画能弹奏,才艺没的说,却胆小怕事,娇气得让人不能理解。
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女教师占太大的比重是不是重要的问题?个人以为这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说男教师多了,孩子们就都“阳刚”了,也不是说父亲的教育多了,孩子就“阳刚”了,关键是我们的教育方式。
这是一个思想深刻变革的时代,是充满挑战也是充满机遇的时代,要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除了好好学习之外,还应该具备勇敢坚强的品格。让孩子多承受一些挫折,让孩子多一些探索精神,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的人格教育模式不改,确实令人担忧。如果真的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真担心,长此以往,“男将不男”。(来源:时代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