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应试学习对就业弊大于利,大学生应积累实际经验、提升竞争实力
1月12日,新一轮研究生入学考试落下帷幕。近日,记者走进北京某高校图书馆,已经看不到阅览室里曾经堆满书桌的研究生考试用书,也不见了终日苦读的“考研一族”。近年来,大学图书馆成了备战各种考试的“战场”,只有在每年考研完至春节期间,才能恢复为博览群书的清静之地。
当各地中学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候,诸多高校学子却随着多年来接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在大学里继续“应试学习”。很多大学毕业生在BBS上留言,回顾大学4年,为了给毕业后的就业积累资本,他们的宝贵光阴大部分用在了应付各类考试上,最后发现,自己学到的东西甚少。
有关教育专家表示,高校并不提倡“应试教育”,学生们也应该摆脱纯粹的“应试学习”。宝贵的大学时光主要用在各类“考试”上究竟值不值?纯粹的“应试学习”对找工作的帮助究竟有多大?这值得人们思考。
“四大家族”成为高校主流人群
从大一到大四,大学期中期末都有考试,许多老师还会随机布置论文,这意味着,大学生已经有了一系列的考试任务。然而,在这些“规定动作”之外,他们又给自己布置了“自选动作”。教育专家分析,沉溺于“应试学习”的群体,可以分“四大家族”——
“考公一族”。据记者调查,很多高校的准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前3个月甚至半年或更长时间,就开始买来各类公务员应试书籍,步入漫长、忙碌、封闭的备考之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某系大四学生小秦,备考期间早上6:40就到图书馆门前排队占座,晚上10:30回宿舍,这种状态从9月份一直坚持到11月30日公务员考试前一天。像小秦这样全副身心用在备考上的学生大有人在。
“考研一族”!翱佳幸蛔濉钡某志谜剑瓤脊裨币蛔遄急父,许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决心把4年的光阴投入考研。山东和河南的一些高校,已经成为批量生产考研学生的基地。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前几天,备战已进入白热化,有人通宵不回宿舍,干脆把生活日用品也拿进了自习室。
“寄托一族”。许多高校里流传这一说法:“大学时代要有‘寄托’”!凹摹笔侵窯RE(美国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托”是指托福(TOEFL)。它们的高分成绩是申请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和奖学金的前提。大学生出国并不容易,即使“寄托”成绩不错,还要等国外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以及大使馆的签证。许多人或时运不济,或功亏一篑,却荒废了自己的母语,结果连写封家信都错字连篇。
“考证一族”。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许多高校学生为了增加求职成功的砝码,便一窝蜂地去参加各类技能证书的考试。复旦大学团委曾做过一项题为“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调研,结果显示:60%的大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班,内容涉及第二外语、计算机、专业技能等。据有关方面统计,参加考证的学生已占高校在校学生总数50%以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大三学生李某现在拿到的各类证书已不下10种,但他自称还算不上真正的考证族,有的同学考得更多,“多考几个证,将来找工作自然增加不少资本!”
这“四大家族”,已成为高校校园里的主流人群。在北京,一些高校图书馆内,各类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证书考试、托福、GRE考试参考资料的外借率达到70%。高校周围书店里热卖的则几乎全是考研、公务员、培训考证以及托福、GRE等参考书。书店的服务人员说,这些书最好卖。
“应试学习”不利于全面发展
有些大学生还没毕业就被大公司挖走,薪酬可观;相反,有些大学生,毕业两年却还在家里等亲友帮助找工作,其中便有许多“考证一族”。当许多大学生感慨“毕业即失业”的时候,许多公司却在为找不到理想的人才而发愁。
对此,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说,高校的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有脱节,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某种程度上也促使近年来的考证狂潮一浪高过一浪。但现在,社会对人才的全面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大学更要提倡“通识教育”和“全人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健全和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的人。高等教育毕竟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大学生在社会就业的同时,更要考虑自己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考证、考研、外语以及公务员考试等,往往会造成大学学习不完整。
河南师范大学毕业生小孟,今年考入南开大学读研。大学4年,她把时间都用在考研和其他一些技能证书考试上,现在连打字都还很慢,连早已普及的QQ也不会用。近日,她才开始学习上网。当室友戏称她是“电脑白痴”时,小孟却拿出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她说,计算机二级考试就是笔试和上机的基本操作,准备两个月,题目背也背会了。
南开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陈建洪指出,“应试学习”功利性太强,不利于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尤其是考前突击性学习,根本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许多大学生在考试之后,就把知识全部还给了书本。
“应试学习”,还有严重的恶果,就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学者冯海英曾撰文指出:“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使一些学生对于学习过于功利化,注重分数与证书而不重视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认为人文素质远不如分数、奖学金和证书有用,人文课程对自己的前程没有太大的实用性!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老教授也不无遗憾地说,看看现在学生做的宣传板,连个好看的毛笔字都找不到了!
“应试学习”对就业弊大于利
“一想到考试,我头都大了!”武汉大学研究生小李说,当初本以为考研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但现在研究生即将毕业,工作依然不好找,她已经准备继续考博士。小李说,痛苦的“应试学习”就像无法摆脱的魔咒,“箍住了我的青春岁月”。
今年年初,各省(区、市)教育厅相继公布了200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结果出人意料,许多省份首次出现了本科生就业率高于硕士生的情况,有人惊呼,研究生就业的“熊市”到了。吉林省教育厅公布的就业统计显示,该省2007届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的就业率为78%,本科生就业率却为83%?蠢锤哐Ю⒉灰欢茉黾泳鸵档某锫。
在北京一家公司工作的小于不满自己的工资水平,2006年辞职考托福,获得在美国一所名牌大学“镀金”两年的机会。结果回国后一直在上海、苏州两地找工作,至今,这位海归仍是“海待”。像小于一样留学归国就业难的现象越来越多。新东方留学、签证与出国咨询事业的创始人徐小平在博客中说:是“海归”还是“土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有“中华鳖精”——真才实学!
对于考证热,不可否认,大学生通过考试获取的学位和各类证书,个别时候能帮助少数人在竞聘中脱颖而出。但是,这些证书和成绩未必一定能让毕业生在各个环节畅通无阻。某广告公司的一位市场负责人说:“我们曾招聘一个有CPA(注册会计师)证书的应届毕业生,事后发现,他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实际工作能力较弱,连做账也不会,后来就把他‘开’了。这给了我们一个教训,招聘过程中还得看重实际工作能力,而非证书和学历!
国内著名民办教育专家、浙江大学教授吴华指出,大学最应该提高的是思辨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提高心智,注重理性判断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即使拿着各类证书敲开了求职的大门,也很有可能因为实际能力的欠缺而被辞退。吴华分析说,当大家都拥有很多证书时,又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了;褂薪逃页,“考证狂潮”某种程度上像是一种另类的“囚徒困境”。
上海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生小沈从未参加过各类考证,以及研究生和公务员考试,她把时间用来寻找实习机会。大四期间,她在6家单位实习过,凭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她在毕业时顺利得到一个薪酬可观的外企工作岗位。
在有关专家看来,中学生的“应试学习”,是“高考指挥棒”在起作用,而大学生的“应试学习”,却是“就业指挥棒”在起作用。但“应试学习”存在诸多局限性,很多时候反而对就业起副作用。
南开大学副教授陈建洪提醒莘莘学子,通过各类考试获取知识和技能无可厚非,但要有符合自身特点的长远职业规划,不可盲从、随大流。单纯的“应试学习”肯定不会学到真本事,与其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准备各类考试上,还不如多去用人单位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本报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 宋广辉 实习生 盛曼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骞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缃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