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谱】
●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在山东省清平县康庄镇官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1917年初,到济南读私塾。
●1929年,与彭德华结婚。
●1930年,同时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3年,有了女儿婉如,1935年有了儿子延宗。
●1934年夏,到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
●1935年9月16日,到达了柏林。10月31日,被分派到哥廷根大学。
●1941年,以论文加口试四个“优”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
●1946年5月,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1952年7月,与北大的陈岱孙、翦伯赞、冯友兰、王力等28名教授,被评为一级教授。
●195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78年3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7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1979年1月,重任东语系主任。
●1981年,开始写作文化交流史著作《糖史》。于1998年完成。
●1998年4月,出版了《牛棚杂忆》,对历史进行反思。
●2007年出版《病榻杂记》,请辞“国学大师”、“学界(术)泰斗”、“国宝”的称号。
对于死亡,季羡林早有思考。三年前,他在《九十五岁初度》中略带戏谑地写道,自己的高龄本就是“无意中得来的东西”;面对死亡,他会“一不饮恨,二不吞声”!爸皇撬称渥匀,随遇而安!
昨天清晨,他践行了他说过的话。
这位接近百岁的老人,毕生致力于研究最冷门的梵语等语言,其中两门语言早已是消亡的“绝学”。然而,却凭此赢得无数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晚年,他请辞这些称号。要还自己一个自由自在身。
少小读书
寄养在叔父家
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在山东省清平县康庄镇官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作为季氏家族中唯一的男孩,他成了给季家延续香火、光大门楣的指望。因为如此,当季羡林还不满6岁,在济南谋得职务、有稳定收入的叔叔与他父亲反复商量,决定把季羡林送到济南去读书。1917年初父亲带他到了济南。
到济南后叔叔把他送进私塾。在这里,他念了《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之类的书。一年以后,叔叔把他送入了新式小学———济南第一师范附小。
因为五四运动,一师附小采用了白话文教材。国文教科书里面有一篇寓言,叫做《阿拉伯的骆驼》,讲的是为人做事不应该得寸进尺,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叔叔偶然间看到了这篇课文后勃然大怒,说骆驼怎么能说话,简直是胡闹,然后,季羡林就被转到了用文言教学的新育小学。不久,这里也用白话文教学了,不但骆驼会说话,连乌龟蛤蟆也都会说话了,叔叔也只有置之不理。在这里,他学到了一点简单的英语。正是这一点简单的英语激发了季羡林学习外语的兴趣,也使他考入了正谊中学。
1926年,季羡林考入了山东大学附设的高中文科班。受国文教师王崑玉的激励季羡林开始大量阅读古文。在两年的四次考试中,他都保持了“甲等第一名”。
1928年,日军占领济南,5月,学校停办。第二年,叔父提出让他与长他四岁、只念过小学的彭德华结婚,季羡林无法拒绝。1933年,他们有了女儿婉如,1935年又有了儿子延宗。这桩包办的婚姻,让季羡林从一开始就感到了痛苦。
风华时代
海阔天空的清华四?
1930年,季羡林与省立济南高中的八十多名同学一起“进京赶考”,他报考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结果两所都考上了。最终,他选择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这里,他旁听了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选修了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人的课,并结识了沈从文先生和老舍先生。
在清华园,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季羡林与从小学就交往的朋友李长之,以及结识的吴组缃、林庚走得很近。被称为“清华四?汀。后来,四?投汲闪酥骷、诗人和学者,其余三?拖燃鞠哿侄。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季羡林的母亲病逝。
1934年夏天,季羡林从清华毕业。他的母校省立济南高中请他到母校任国文教师。一年之后,清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换处签订了互派留学生的合同。他闻讯后立即写信报名。由于在校四学年他的德语都是优,负责此事的冯友兰直接录取了他。1935年9月16日,季羡林到达了柏林。他和乔冠华一起到柏林大学外国留学生德语班补习了一段时间的德语。10月31日,他被分派到哥廷根大学,一住10年。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