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鬼吹灯》打头的恐怖小说,掀起书市的滚滚洪流,且正在“叫板”武侠、言情小说。虽然有人给恐怖小说以“装神弄鬼”的评定,但不可回避它已成为当今中国文学中的特殊现象。有专家认为,这一特殊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艺术想像力的极度贫乏。
近些年来一直非常个性化地进行着恐怖小说创作的四川作家余以键却认为,“我们是在填补文学作品曾经失去的一个空白!笔谐『投琳叩姆从,证明了这一点。
冬天的冰激淋?
“冬天的冰激淋,夏日里的麻辣火锅,读恐怖小说有另一番滋味!币晃蛔旃业呐琢煺庋兰劭植佬∷。恐怖小说在不断招致批评的同时,毫无争议地拥有了大量读者。在书店里,恐怖小说是销势稳定的品种,有的书甚至出现脱销待补的情况。
暑假是中学生读书的一个旺季,中学生最喜爱的读物是什么?杭州一所中学近日对学生的阅读调查,结果有点意外:中学生最爱看的竟然是恐怖小说。在对初一至初三学生的课外阅读调查中,有31.9%的男生、39.7%的女生选择了恐怖小说,看似胆小的女生,看恐怖小说的劲头甚至比男生还大。“刺激”、“情节精彩曲折”、“看了让人兴奋”,学生们这样描述恐怖小说的吸引力。
不应该少的文学类别?
如果有心回顾中国小说历史,我们很容易地想到《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西游记》。很多人也会想起《聊斋志异》,只是这一名著的写作形式容易被我们遗忘。
上世纪80年代,余以键曾经是一个活跃的文学人。进入新世纪,当他再次拿起笔想写小说时,突然意识到题材的重要性。历史、武侠、家族、幻想,这些类型都有人在继续,唯独鬼怪恐怖这种题材消失了。
“现代文学不应该少了这种题材和形式。也算是给自己找到了与人有别的特色!薄兑拱敫枭、《一只绣花鞋》为什么一直在流传,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文学与读者也应该是共鸣的?纯聪质抵械挠蜗繁硌荩热缭蛹、蹦极、攀岩,这种让人担惊受怕的兴奋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所谓“涉险代替”,恐怖小说就能起到这种作用。余以键认为,恐怖小说与其他的文学作品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常浩是一个喜欢读恐怖小说的人,他认为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影《午夜凶铃》让人感受了恐怖的刺激。但电影那种画面式的感观刺激是浅层次的,读小说可以有更多的想像,更能满足想解读未知的心理愿望。
许多人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究竟梦中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现实的世界是真实的?余以键说,虽然科学可以给梦一个客观的解释,但并不客观的梦境毕竟伴随着人的一生,许多不能解释清楚的事情让人们对未知世界怀着一种解开谜团的期待。这也是恐怖小说作者的创作动力,探索人生道理时,为什么就不能借助最能打动人心的一种方式呢?
“恐怖”也要与现实联系
从第一部恐怖小说《死者的眼睛》开始,余以键现在每年完成一部恐怖小说,虽然说不上特别畅销,但基本不会考虑出版和发行量的问题。目前国内的恐怖小说作者不算多,北京的周德东、上海的蔡骏,他们的单本小说最高发行量为10万册。有趣的是,北京一家广播电台播出《死者的眼睛》以后,电台“午夜拍案惊奇”栏目一下子火爆起来,形成了一股午夜恐怖热潮。而这档节目以前播出外国恐怖小说时,收听率并不高。有爱好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现实性决定了读者的欢迎程度。在这个文学作品已经成为消费品的时代,即使是恐怖也要与现实有联系。
在余以键最近的一本恐怖小说《纸上的姐妹》中,恐怖的背景完全是一个现实生活的场景。高考、下岗、烂尾楼,投资失败、感情和子女教育都有,生活压力下人们在焦虑中产生了各种幻觉,由此带来的担心和恐惧就显得合情合理。而用一种灵异鬼怪的方式表现出来,自然有其特殊的文学感染力。
读过余以键的一本小说后,记者曾问过一个问题:“恐怖小说目前的文学水准并不高,影响力也还有限,被归于通俗小说的行列是否恰当的?”余以键则自信地反问道:“虽然并不为多数人认同,但恐怖小说写好了也能成为经典。武侠小说是主流吗?但现在有多少人不承认金庸是文学大家呢?”
心理专家说“恐怖”
对恐怖小说流行的现象,四川心理专家朱文波有冷静的分析,他认为,恐怖的产生,最主要的来源是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对未知及不能把握事物的担忧,这是有思维就有的,与现实生活的发展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人生而有恐惧,人们喜欢看恐怖小说,只是一种心理的需要。
朱文波认为,阅读别人的恐怖,在多数读者身上都应该是一次享受。当别人在经历可怕的事情时,读者的心理会产生一种比较,甚至产生“我比他更安全、更幸福的感受。”从人们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用最普通的人和物演绎出震撼人心的恐怖,也最能拨动读者的心。
记者手记
有需求才有市场。通过对作家、读者、心理专家的采访,一条生产、消费链条总算理清。记者比较同意“我们这个时代艺术想像力极度贫乏”的说法,许多作品粗制滥造,文化泡沫满天飞,能够吸引人的主流文学作品少之又少在此背景下,恐怖小说拧紧了人们不愿松弛的神
经。此外,该类作品的刺激性也切合了娱乐时代的需要。现代人生活节奏的紧张,需要鬼怪故事带来的窒息感缓解。但是,不管怎样,恐怖小说都不应该成为一个时代的阅读主流,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消遣可以,认真了也可能误入歧途。(记者 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