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凯瑞·布朗在《每日电讯报》上撰文指出:西方国家的生产商对“中国制造”严重依赖,几乎已经到了不可能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如越南、印度等)去的地步
《金融时报》管理评论家斯特恩认为,中国工厂普遍为跨国公司生产,目前的这些质量问题原因在于跨国公司管理层的失职,因为他们更接近供应链顶端。
自9月份美国玩具制造商美泰向中国政府道歉以来,由“中国制造”引发的质量风波已渐渐平息。但11月初在澳大利亚爆出的“点滴魔法珠”玩具(英文为Bindeez)事件,让“中国制造”再一次成为西方国家的热门话题。与上一次不同的是,现在已近年底,正是西方国家圣诞节前的玩具销售高峰期。
虽然“点滴魔法珠”玩具事件最先在澳大利亚爆出,然后“传染”到北美,但在英国也引起不小的震动。英国媒体随即开始四处打探类似玩具在英国的经销状况。
11月9日,英国媒体《卫报》报道说,在英国也有类似“点滴魔法珠”的玩具存在,名叫Aquabeads,是由一家位于伦敦西南的公司经销的,《卫报》随即采访了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彼得·布朗。
在采访中,布朗承认Aquabeads与“点滴魔法珠”是类似产品,因此零售商和消费者对其质量产生疑问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强调说,他们公司经销的产品是中国另一家工厂生产的,而且原料配方也不同。而且在澳大利亚事件发生后,他们马上对Aquabeads进行了毒物风险测试,结果表明,产品完全是安全的。
消费者疑虑
不过,仅仅一两家公司的说辞,并不能打消普通消费者心中的疑虑。就在美泰大规模召回中国制造的玩具后,英国《泰晤士报》一位专栏作家于10月中旬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我的孩子不会是“中国制造”》。
作者在文章中称,她为孩子买了不少中国制造的玩具,但没过多久便无法再用,于是她深感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太差,并决心以后再也不买中国制造的产品了。
虽然她的观点遭到一些读者的驳斥,但无可否认,英国民众中对“中国制造”持怀疑态度的也有人在。在一些英国主流报纸的网站谈论“中国制造”问题的文章中,常常能在文后的评论栏中读到一些对中国产品质量表示不满的帖子,表示“再也不买中国货”的人也不在少数。
然而,英国人真的能离开“中国制造”吗?现实状况是,英国各大零售商在销售中国产品上几乎已经“骑虎难下”。玩具、服装、日用品、电器……大量与英国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均来自中国,如果零售商们一夜之间将中国制造的产品全部撤出流通领域,毫不夸张地说,许多英国人的生活将变得一团糟。
以玩具为例,美泰宣布召回中国制造的玩具后,英国几家主要的零售商如Argos、Woolworths、Asda等也纷纷将美泰品牌的玩具撤下货架。同时,英国最大的玩具店Hamleys计划减少从中国的进货量,转而将订单送给英国本土玩具制造商。这个消息很是让英国本已为数不多的玩具制造商高兴了一阵。但这些制造商很快发现,即使他们开足马力生产,也弥补不了中国制造的玩具留下的市场空白。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继续走“高端”路线,希望在铺天盖地的“中国制造”面前保有自己的一块市场。
各抒己见
其实,英国的专家、学者、官员中,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大有人在。玩具召回事件发生后没多久,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凯瑞·布朗博士就在《每日电讯报》上撰文指出:中国是一个机遇,不是一个威胁。
布朗博士在文中表示,西方国家的生产商对“中国制造”严重依赖,几乎已经到了不可能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如越南、印度等)去的地步。他强调说,西方国家必须明白,这是中国实现发展的唯一路径,要阻止中国是不可能的,西方国家能做的只是帮助、引导中国更好地发展。
布朗是从宏观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的。而《金融时报》的管理评论家斯特凡·斯特恩则从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角度出发,认为西方也要为“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负责。
他在评论中引用了几位长期研究中国企业问题的商学院教授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说,中国工厂普遍为跨国公司生产,因此目前发现的这些质量问题,原因在于跨国公司管理层的失职,因为他们更接近供应链的顶端。
就在学者和媒体议论纷纷的同时,英国相关行业的官员也没有闲着。玩具召回事件一发生,英国玩具与爱好协会就通过媒体发布了一份声明,称他们正在努力与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特别是与在中国的环节沟通,以确保产品安全。此外,英国的质检系统也运作良好,任何质量有问题的产品流通到市场上,都能被及时发现。
不过,在这份声明的最后,该协会也没有忘记赞扬中国在提高产品质量上取得的进步。听上去,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发出让英国消费者放心的信号,但对中国制造的产品(尤其是玩具)来说,这毕竟是来自英国行业内的权威意见,说明英国在总体上仍然认可“中国制造”。(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