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最近家里鱼虾上餐桌的频率明显增加,饮食店里的肉沫粉又悄悄涨了五毛的时候,你才肯定肉价上涨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哪怕只是一点点。
商务部的监测数据显示,“五一”后许多地方猪肉价格出现一定幅度上涨,5月前20天,36个大中城市每公斤猪肉平均批发价达14.5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4元。浙江是“涨得比股价都厉害”,而广东已“贵到大家都不想吃”了。
有朋友笑言,现在睡一觉醒来就干两件事:一是看看股票大盘涨没涨,二是看看猪肉价格降没降。这有点夸张了,猪肉的影响当然比不上一只股票的涨跌,但猪肉价格自春节后确实在一路攀升。通胀压力步步紧逼,广大百姓忧心忡忡。
按照商务部的说法,导致肉价反季节骤涨的原因,一是去年上半年受疫病和市场供需变化等因素影响,生猪供应少;二是今年以来玉米等主要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成本增加。我们暂且将其理解为季度性原因和结构性原因。前者有望过段时间即回落正常;而结构性原因则极有可能因市场失衡引起。
某省畜牧局有过这样一个调查结论:农民出售一头生猪获利147.6元,猪肉零售商经营一头生猪获利96.75元,按单位时间劳动效率分析比较,后者的收益是前者的68倍。不难发现,在生猪经营上存在垄断经营的不当得利,而垄断必然会抬高价格。
说垄断并非空穴来风。众所周知,生猪肉均需经定点屠宰方可上市。严格检疫是必要的,能确保群众吃上放心肉。但其中往往还要“统一批发”,有的地方甚至打出“预防非放心肉进入”旗号,对外地流通生猪实行壁垒政策,生猪的调运和屠宰等关卡多、收费高。由此便产生垄断——生猪收购价低,而猪肉售价暴涨的非正常现象。
对于这类涨价,我们不禁有两点质疑:其一,“疫病和市场供需变化等因素”产生的影响自去年上半年后已显现,有关部门为何缺少应有的预案反应?为何缺少对市场环节的相应监控?其二,如果说生猪饲料的玉米价格居高不下,直接导致出栏生猪价格上扬是符合市场的经济行为,属不可调控范畴,那么由垄断者制造的肉价上涨,是可以调控的范畴,责无旁贷的政府部门为何不拿出壮士断腕的气概,确实通过适当调控平抑肉价呢?
显然我们还看不到令人愉悦的结果,至少这一轮猪肉涨价,已足可问责相关职能部门。因为哪怕只涨一点点,涨到现在也不过半年,但从百姓兜里掏走的那些钱,原本是完全能让他们过得更快活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