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强制分红 必须落实。 中新社发 唐志顺 作
|
漫画:强制分红 必须落实。 中新社发 唐志顺 作
|
10月9日,证监会公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高现金分红比例至30%。
这是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证监会作出的第二次重大修改。8月22日,《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将上市公司再融资需满足的条件,修改为“最近3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3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现在,监管部门删去了“股票方式”, 剔除了“送红股”,只保留“送现金”。
由于从不缺少长期不分红却不忘融资的上市公司,国内资本市场一直背负“圈钱市”的恶名。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对此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意识不强,再加上盈利能力不强,众多公司更倾向于不分配。因此,上市公司在分配上表现出一种随意性,与西方尤其是美国上市公司所具有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分红形成鲜明对比。他同时也表示,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
“铁公鸡”缺钱的秘密
数年甚至十几年“一毛不拔”,这些上市公司堪称“铁公鸡俱乐部”的“铁杆”成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公司能够年年避开“分红”的“损失”?“铁公鸡”们对此的解释几乎如出一辙——“没有钱”。
此前,本报记者曾采访多家常年未分红的“铁公鸡”,几乎所有公司的解释都是,“公司未分配利润是负的”,或者“公司利润微薄,不够分红。”
例如光华控股对长达13年未分红的解释是,1995年以前公司主营业务都是亏损的,虽通过非主营业务获得利润但都没有现金流入。2005年到2008年公司主营业务盈利,但利润都用来弥补未分配利润。同样,绿景地产也以没有可分配利润作为16年不分红的解释。
中路股份虽有钱分红,却表示因利润太低“不够分”,而拒绝向股东分红。长江投资则在公司可供分配的利润已高达6435万元的情况下,仍然坚称“心有余而力不足”。
上市公司业绩不好暂时不分红也可以理解,但一个公司上市10多年从不分红似乎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如果一直业绩不好,为何又要上市呢?更令人称奇的是,超过十年没给过股民分过一分钱的上市公司中,非ST的公司有62家之多,这些因“利润为负”而不曾分红的上市公司如何避免戴上ST的帽子呢?
记者发现,“铁公鸡”们有三大法宝可在不分红的同时避免ST的命运。其一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上市公司大股东频繁更替;其二是“花钱如流水”,很多上市公司在盈利后并不向股东分红,而是将利润投入到众多“项目”中去;其三是“圈钱”,虽然不曾向股东回报利润,却仍不能阻止“铁公鸡”在股市中大笔融资。
以光华控股为例。光华控股自1993年上市后几度易主,虽然小股东们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未能见到分红,除了第一任大股东吉林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外,其他历任大股东大部分都并非“空手而归”。同样 ,绿景地产也历经几任大股东,几经易手,不仅未能实现分红,就连公司的优质资产都被置换了出去,并且绿景地产还将2亿多“公司自有资产”用于购买土地。
融资决心比谁都强
据最新统计,截止7月29日,沪深两市1587家A股上市公司,自上市以来包括首发、增发、配股、可转债在内,累计募资总额达23397亿元;同期已实行现金分红和可转债付息总额约8266.5亿元,分红回报仅占融资总额的35%。剔除上市不足1年的新股、次新股,有62家公司上市以来现金分红为零。
著名经济评论家叶檀就此发表评论,称A股市场为“圈钱市”。
根据某网站统计,上榜的62家“铁公鸡”公司共从股市圈钱达145.05亿元。纵观资本市场的融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先是热衷于配股,而后热衷于定向增发,最后转向公开增发。
以飞乐股份为例,飞乐股份1990年底上市,在最初上市的前几年,即1992、1994和1996年末进行了三次小额分红,但是上市后的十多年来,其在股市中融资额度达到了8亿之多,融资方式无一例外全是配股。
舒卡股份则通过非公开增发的方式两次在资本市场融资,其中2007年4月底融资1.3亿元,时隔仅半年后,即2008年初又融资8.4亿元,融资总额高达9.7亿元,融资金额如此之高。但自上市以来,舒卡股份从未有过现金分红,仅在1995年和1997年有过两次送股,2004年有过一次转增,可谓是“铁公鸡”的典型。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