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回暖信号明显 产业升级创造更多大学生新岗位
六问专家2023就业新形势
就业回暖信号明显 产业升级创造更多大学生新岗位
经济复苏,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春节刚刚过完,多地政府亲身上阵,上演“抢人”大潮。
就业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202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以来,多地出台促就业政策。
那么,今年的就业形势如何?大学生就业会有哪些新特点?什么才是稳住就业的抓手?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系副主任徐凤辉、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授欧阳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共同为稳就业出谋划策。
问题1
市场主体对经济的信心是否传导到就业端,有哪些积极信号?
从多项经济数据来看,市场主体信心正在恢复。比如,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1%、54.4%和52.9%,均升至扩张区间。另外,《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报告显示,超8成小微经营者对生意复苏有信心。
徐凤辉:以往很多研究发现,市场主体对经济的信心,会通过多重反馈机制(包括政策反馈和市场反馈机制),传导至劳动力市场。今年春节过后,就业回暖信号较为明显,一方面,大量企业开始复工复产,用工需求扩大,尤其是东南沿海省份大规??缡≌泄?、政府带队跨省宣传用工;另一方面,劳动力外出返岗较早,尤其很多农民工在年后初六开始奔赴外地务工。此外,各地大学全面恢复线下教学,为毕业生工作搜寻、现场面试、求职成功率提供了组织保障。
李长安:经济复苏对就业端有积极影响,特别是开年后,各行各业都呈现出比较好的复苏态势,可以看到,就业端也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比如,不少地方都出现了用工需求上升的情况。
问题2
招工热是否会持续,对今年整体就业形势有何判断?
春节后,各地政府大手笔包机包车跨省招工。比如,大年初四,苏州市人社局、吴江区人社局、当地重点企业、国有人力资源企业等组成的“劳务招聘小分队”,组团到河南招聘;江苏无锡、浙江台州等地派出相关招工人员前往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驻点招工;广东、福建则通过包机包车,前往云南、宁夏等省市区,帮助工人及时返岗就业。
徐凤辉:经济恢复需要一段时期,就业形势恢复也紧随其后,因此,今年整体就业形势还不能恢复到之前状态。从经济复苏到劳动力需求,再到劳动力供给,都有不确定性。过去三年,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新业态等,也加速了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令岗位供需发生变化。
总体来看,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各地政府大手笔包机包车跨省招工,之前就时有发生,主要有人口红利衰退引发劳动力总体供给不足等原因,预计招工热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成为2023年东南沿海用工大省保障企业用工需求的一种常态化方式。
欧阳?。旱鼻?,各地政府大手笔跨省招工,主要不是用工需求总量有明显上升,而是劳动力结构性供给不足。当前,大学毕业生已占到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70%,对就业质量有较高预期,越来越求稳求优,“缓就业”“慢就业”和“不就业”现象普遍出现。各地目前提供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对于大学毕业生缺乏吸引力。
李长安:多地出现的“招工热”现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年后是用工高峰期。不过,今年实际就业形势还要看经济恢复和发展情况。总体来说,今年就业形势会比过去三年好,但也有一些因素不容忽视。比如,经济回暖态势仍不稳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要完全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扩大内需仍任重道远。今年外贸订单下降,仅靠投资拉动经济,力量尚有不足。从劳动力市场供给看,今年找工作的人比较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可能会更突出。
问题3
就业新趋势会给就业市场带来哪些机会?
近年来,就业市场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比如,根据人社部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净增了158个新职业,其中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
徐凤辉:数字经济必将成为未来中国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职业分类变化正是顺应经济变化趋势的自然结果。未来,随着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新经济包罗万象,职业分类大典的修订周期可能会缩短。就业新趋势给就业市场带来机会,但也有多重性。一方面,就业新趋势确实产生了大量新就业岗位,拓宽了就业渠道;但另一方面,就业新趋势也可能增加了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
如何抓住机会?首先,劳动者需要深刻认识到技术进步对各行各业的替代趋势,及时更新和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其次,根据自身偏好与职业规划培育其他替代性技能;最后,改变就业观念与提升就业意识。
李长安:我国的职业分类大典每隔几年修订一次,反映的是劳动力市场的新需求,这些新需求主要是由技术更新迭代引发的新工种、新技能,从而引申出的新职业;同时一些旧职业也随着社会发展而消失。职业分类大典的修订,能够引导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求职者适应市场新需求,改善市场供需错配情况。求职者可根据职业分类大典的需求,做好职业规划,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学习,同时还应加强职业分类大典的宣传,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新需求,早做打算,对就业有很大帮助。
问题4
针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如何发力?
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3年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我国相关部门做了很多工作。
徐凤辉:大学生就业是世界多数国家面临的问题。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职场磨炼,存在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脱节现象,历来都是劳动力市场的弱势就业群体之一。通过政策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连续性且不确定的过程,可从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是基础,提高经济新增长点,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发挥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效应。
第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围绕产业链附加值高的环节,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就业的高质量岗位,避免人才资源浪费。
第三,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开设更多实用性的课程,适应社会分工细化的趋势及新时代大学生的就业偏好。
第四,大学本科属于通识教育,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存在适应期,可能出现短暂的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不一致情况,但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较快,需要企业降低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真正承担起岗位培训的社会责任。
欧阳?。悍⒒庸衅笠稻鸵滴汕蹦?,可有效化解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当前,作为吸纳新成长劳动力的传统主力,民营企业创造新岗位能力下降,对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心有余而力不足。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在吸纳新增就业方面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2021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资产总额超过300万亿元,占全部企业总资产的比重超过50%;吸纳就业人口为5600万人左右,占全部非农业部门就业人口的12%,较之2011年减少了1000万人。如果将国有企业单位资产吸纳就业的比例提高到0.3人/百万元,可新增吸纳就业3600万人。
同时,发挥国有企业就业吸纳潜能有助于化解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性矛盾。通过增加政策性岗位供给,向高校定向派发岗位,按照市场需求广泛开展社会化在职技能培训,促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形成我国劳动力市场“蓄水池”。
在未来经济恢复增长和基本面向好的时期,将这一部分经过培训锻炼的劳动力释放到市场,可以有效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化解高等教育培养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不匹配的矛盾。
李长安: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几个原因。首先,就业市场存在供需矛盾。一方面,就业需求下降的情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当前恰逢青年劳动力供给高峰,因此,供需矛盾可能会长时间存在。
第二,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结合力度不足,产生结构性矛盾。
第三,技术发展冲击劳动力市场,人工智能、元宇宙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也有一定影响。
总的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现在,部分大学生缺乏一技之长,片面追求学历,在劳动力市场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
如何解决呢?高质量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基础,要想稳就业,首先要稳经济增长、稳发展,经济增长是拉动就业的重要力量和关键基础。
其次,稳就业还要稳市场主体,这是稳就业的抓手,因为市场主体是劳动力需求的主体,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就业状况,所以,要进一步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政策也要以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为主要目标。
此外,稳就业还要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服务体系,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虽然现在也有一些招聘网站,但在海量数据面前,很多求职者比较茫然,还不如举办一些专场招聘会、专业招聘会,减少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成本,更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最后,高校毕业生也要转变就业心态,积极找工作,对收入的预期也不能太高,摆正就业心态才能更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问题5
岗位与求职者“错配”的情况如何才能缓解?
人社部刚刚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汽车生产线操作工、快递员、家政服务员、车工等职业最缺工。目前就业市场存在一边缺工,一边求职者又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徐凤辉:劳动力市场上岗位缺口与求职者需求难以匹配,是劳动力市场的常态,有几方面原因:首先,劳动力存在信息不对称,很多岗位缺口信息,很难及时、准确、快速地传递到求职者的手中,造成潜在的雇佣双方信息匹配障碍。
其次,由于劳动力迁移产生较大成本,实际上每个地域内存在一个不完全封闭的劳动力市场,多数劳动力在本地劳动力市场实现岗位供需匹配,而以上报告显示的是全国岗位供需情况。
第三,上述职业岗位多属于非全日制工作,存在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欠佳、工资待遇低、劳动?;げ唤∪纫蛩?,与较高生活成本相比较时,明显低于劳动者的心理价位(或保留工资)。
缓解“错配”,首先要健全职业介绍机构的功能,搭建更多公共的职业供需平台,使得岗位缺口与求职者信息能够及时匹配;第二,政府劳动力市场分析报告,可以延伸至能够观察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岗位供需状况;第三,加大我国非全日制劳动者的?;ちΧ?,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将该群体的社会保障权益纳入法制化轨道。
欧阳?。菏谐∩系母谖蝗笨谟肭笾罢叩男枨蟾丛谟诖笱П弦瞪殉晌钦蛐鲁沙だ投χ魈?70%),汽车生产线操作工、快递员、家政服务员、车工等职业对于他们吸引力很小。理论上的解决办法有两个,一方面,提高此类岗位的薪酬待遇以补偿其社会地位预期不满足;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增强人们对于体制外单位就业的信心。
至于35岁就业歧视问题,主要发生在IT行业,既与该行业知识更新换代快有关,也与该行业劳动保障整体欠缺有关。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是解决之道,要求IT企业制定员工带薪充电假期计划,政府要组织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条件的企业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机会。
低龄老人就业问题关注较少,这并非普遍问题??悸堑脚┟窆だ狭浠南质?2021年50岁以上农民工占27.3%,过去5年上升了8.2个百分点),在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等吸纳农民工就业多的行业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由基于年龄改为主要根据健康情况进行雇佣决策。
问题6
除了高校毕业生今年哪些群体的就业问题还应该重点关注?
欧阳?。阂粤榛罹鸵等嗽备杼乇鸸刈?。当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总量已超过2亿,但其中超过90%属于非自愿灵活就业者,这部分群体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收入低、不稳定,缺乏劳动保障,可考虑全面实施低收入劳动者的劳动激励计划,由财政出资为所有登记的灵活就业人员建立社会保障账户。
李长安:灵活用工人员的就业问题值得重点关注。灵活用工人员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工种,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农村年轻人就业,这一群体已约两亿人。
我比较关注他们的超时工作、社会保障、职业发展等问题。超时工作在灵活就业人员中比较普遍,虽然他们收入高,但劳动时间也很长,平均下来时薪并不高,超时工作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会涉及过度疲劳甚至猝死等人身安全问题。
此外,灵活就业人员大多是吃青春饭,缺乏职业规划,职业发展道路狭窄。如何才能改善这类人群的职业发展问题?可能需要加强职业培训,进一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等,这是非常重要的。(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张晓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