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篇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京城金融街的变迁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日 电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京城金融街的变迁 中新社记者 刘洪斌 七十四岁的邓广和依然抽着那根陪了他近半个世纪的旱烟。他身后那个墙皮剥落青砖砌筑的四合院,不久将被拆除,而附近那些逶迤于平房院落间的四十多条宽度不到六米的街巷,亦将被扩建。 这个名叫白塔寺小区的居民区,是北京金融街规划区的一部分,它就要因为北京金融街的扩建而改建在即。 望着不远处那幢巍然耸立的中国银行大楼,邓广和又想起了以前的旧城根,记得儿时,那里也曾有很多银行的。 南起复兴门内大街,北至阜成门内大街,东到太平桥大街,西至西二环路,金融街所在的旧城根地区自元代起就被称作“金城坊”。那时候,金城坊北边的白塔寺,曾是元大都最为繁华的商贸区,庙会的香火一直缭绕到半个世纪前,成为老北京著名的文化景观。 金城坊在明、清两代之时,更是遍地金坊、银号,商贾富豪和皇亲国戚多在此发迹生财,这亦促成了北京金融业的最初萌芽。到了清末,户部银行即设于此,不久又改为大清银行。民国元年,始改为中国银行。其后,大陆、金城、中国实业等各银行在金城坊先后设立。民国十年以前,各银行竞于是谋建筑,颇有作成银行街之想。不过,在当时重墙锁闭的皇天厚土之上,要实现这一梦想却绝非易事。 如今,这个一度遍布平房院落的旧城根地区,正被建成北京的金融街,政府希望它能成为中国的金融管理中心。 金融街真正开始得以有序地规划和发展还是一九九三年之后的事。在那一年中央政府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在京城西二环复兴门至阜成门一带建设“国家级金融管理中心”,集中安排国家级银行总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总部。 就是在这之后的五年间,金融街地区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拆迁,那些一直沿用着明清时期修建的污水管道的五千多户居民,搬离了这个地方,这中间包括邓广和的那些住在广宁伯、武定侯巷子里的老“票友”们。现在,不仅这两个小巷被开拓成了数十米宽的大道,周边建筑面貌的变化之大亦足以让邓广和感到新奇。 邓广和记忆中的金城坊城墙旧址,如今已变成了一条三十米宽、一千七百米长的绿色长廊,面积超过五千平方米的四片绿地分布在金融大街两侧。高雅华贵的信达大厦、敦实厚重的国企大厦、姊妹塔式的投资广场、白褐相间的百盛大厦等八座已建成的大型建筑和那些高高低低、目不暇接的脚手架,正显示着金融街的勃勃生机。 这位老北京哪里知道,他面前这个悄然崛起的金融街,已经成为北京吸纳海内外投资的新热点。随着央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一系列国家级金融机构的进驻,大批从事金融中介服务工作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投资咨询公司正争相迁入。而愈来愈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和海外实力企业投资的纷至沓来,亦对金融街的投资热潮作了有力的诠释。 开发投资广场的香港新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准备再次投资开发中国证券大厦,总经理安树成说,他们看好金融街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齐全的服务环境。事实上,这个被政府重点建设开拓中的金融街,如今已经拥有了证券、期货、黄金、外汇、抵押、租赁等一套齐全的金融市场运作体系。昔日重墙闭锁的皇天厚土,金城坊人无法实现的梦想,正在今天的北京金融街一步步变为现实。 不过,在行家们看来,金融街令无数商家“心跳”的魅力还不至如此。金融街目前的开发建设尚有三分之二的天地可驰骋;迅速涌入的金融服务业仍远未满足金融主体的需求;娱乐服务业的市场空间更为宽广,这似乎亦预示着北京金融街可以想象的未来。(完) |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编辑部 |
Copyright: http://caisexing.com , http://www.sohu.com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