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成就篇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经济结构在曲折中积累财富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日电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经济结构在曲折中积累财富
中新社记者 张红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结构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令人振奋,发人深省,引人关注。
五十年间,中国人经历过工业化国家初长成的喜悦,也品尝过结构失调贻害发展的苦果,现在面对新世纪,又必须再次迎接产业结构调整的全新机遇和挑战。
自从百年前的江南造船厂宣布大机器工业登陆中国,工业化一直是中国几代人难圆的梦。
如今,中国人制造的卫星上了天,轮船下了海,中国终于拥有了一亿吨钢的生产能力,甚至有了电用不完的“苦恼”,中国的新一代正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大步追赶知识经济的浪潮……一个工业门类齐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兴起于世界的东方。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五十年中,中国产业结构随工业化进程呈现由低级到高级、由严重失衡到基本合理的发展变动轨迹:由重重轻轻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由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到发展农林牧渔无所不包的大农业,由忽视甚至限制服务业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国步入了一个农轻重比例关系日趋合理,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时期。
抽象的结构变迁,同样具体到了人们的生活中。许多经历过砸掉饭锅大炼钢铁的老人儿,如今的日子不仅衣食无忧,而且尽情享受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那些对票据时代仍有依稀记忆的人们,肯定不曾想象如今在商场里做“上帝”的感觉,商品琳琅任尔挑选。不过他们也不约而同地承认:没有当时的“艰苦奋斗”,也许不会有今天的富足安康。
然而,已经初步实现结构合理化,开始进入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阶段的中国,却不能忘记五十年间中国经济结构不断校正方向、反思调整的曲折历程:
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第一次把中国经济引向了工业重型化超前和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窘境,不得不进行大的结构调整;
十年“文革”和“四人帮”倒台后的“洋跃进”,成为对工业化的新一轮强攻,不仅导致产业结构的第二次超前转换,而且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和比例关系失调,生产与消费的尖锐对立,导致消费品的严重匮乏,有七十多种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供应;
一九七八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建国以来的工业化过程和产业结构问题进行了反思,经过“六五”、“七五”时期的消费“补课”和轻工业优先发展,中国产业结构的失衡状况逐步扭转,开始呈现出轻工业加快发展、高加工度化和部分外向化的特点;
从八十年代中期后,由于简政放权和强调地方利益,中国又出现了加工工业过快、过乱的现象和以地区封锁、争夺资源为目的的各种商品“大战”,基础工业重新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中国不得不再次加强了以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生产,同时实行全方位的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失衡和反复调整,使五十年间的总量增长也是时快时慢、走走停停。国民经济发展为结构付出的“学费”,理应成为今人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如今,历经五十年风雨的共和国,正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门槛前,跨世纪的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仍是中国面临的最紧迫问题:生产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资金的稀缺和劳动力的严重过剩,买方市场的到来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夕阳产业”的难以缩减和“朝阳产业”的难以培育,都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掣肘因素。
中国跨世纪的产业结构调整,究竟应该遵循怎样的思路?专家们的建议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产业政策要以产业结构升级为重心,以技术升级为主要目标,注意方方面面的协调;要弱化地区和部门利益,打破地区间、行业间、所有制之间的要素流动壁垒,实行优胜劣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加速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装备工业,着力培育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