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广州车展落下帷幕。在过去的一周多时间里,8.8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有386家参展商的485辆汽车亮相,来自各地的2200多名中外记者参与报道,观众人数也大大超过历届广州车展,这就是第五届广州车展的数字解读。
在过去的5年中,广州车展既经历过厂家商家的不甚重视,抑或是仅仅作为普通的地方性车展;也有过因北京车展的改期,而不得不提前举办的尴尬。但是,顽强地坚持下来之后,广州车展以不凡的业绩,“回敬”了举办之初的种种疑问。
首先看广州车展的地位。5年前,在广州车展举办之初,就有了谁是国内“第三车展”之争。人们普遍认为,北京和上海两大车展在国内第一第二的地位无可置疑;而第三车展则由广州、成都和长春等众多车展所争夺。
现在看,至少是在举办节奏上,广州车展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国内的“第二车展”。原因很简单,由于北京车展和上海车展分别为两年一次,轮流“坐庄”,两个车展相当于每年只有一届;而广州车展是每年一届,就顺理成章地取得“第二车展”的地位。
其次是规模,无论是上海车展,还是北京车展,最近一两届的展出面积都在12万平方米左右。而广州车展的展出面积已经连续稳定在8万平方米以上,只略逊于北京(或上海)车展而已。在参展厂家和参展车型上,广州车展也是“该来的都来了”,特别是国际主流品牌并不比北京(或上海)车展缺谁少谁。
笔者曾经亲历了五届广州车展,亲眼见到其变化之大。采访当中,无论是主办方,还是厂家商家,人们大都认为,在国内已经达到1000万“量级”的汽车市场上,举办两三个国际性车展不足为奇。尤其是依托容量巨大的华南市场,广州车展理所应当地占有一席之地。
再从汽车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上看,只是由于中国汽车工业尚不能与欧美日汽车工业比肩,还没有足够的号召力,也就难以吸引更多的概念车等高精尖产品或技术。这不仅是广州车展的缺憾,也是国内每个汽车展共同面临的问题。
因此,广州车展已经摘掉“地方性车展”的帽子,成为国内不容小视的国际性车展。
当然,广州车展规模越办越大,层次越办越高。但是,一些“小儿科”的问题总不能解决,影响了广州车展的口碑。
首先,场馆内的噪音能不能降下来?广州车展的噪音是闻名的,本届车展最受质疑的就是琶洲国际会议展览中心2B馆,也就是我们某些自主品牌为主的展馆。噪音大到什么程度?仅仅是在19日(媒体日)当天,记者们有的绕着该馆走,有的不得已堵上耳朵,如《汽车之友》杂志总编辑胡岩就自备了一对儿耳塞,遇到声音大的,就戴上耳塞。噪音巨大的结果,是人们对2B馆“敬而远之”,令馆内几家企业的传播效果都大打折扣,“拼音量”的结果,谁也不是赢家。据最新报道,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也对广州车展噪音给予严肃批评。
其实,车展噪音也并不奇怪。早在十几年前的北京车展上,韩日企业同样是一阵阵恼人的声浪。技不如人吗,也许只有靠声音去吸引人家关注。而我们的自主品牌不仅要自主,还要自强、自重,比拼更有魅力的东西。重要的是,这样一个“比噪音”的阶段越早结束越好。
其次,记者证件能不能不被冒领?近两届广州车展,记者们每次都要排“巨长的”队伍,才能领到展会记者证。此次,媒体日的上午,在琶洲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西门售票处,笔者排队20分钟之后,先被告知,“证件已经被厂家领走,不能再给你了”。经过据理力争之后,工作人员错把别人的展会记者证给了我,同时发现交给主办方的身份证和记者证,居然少归还了一个身份证……就这样,整个过程长达半个多小时。
实际上,上述事实所反映的也许是一些枝节问题,但都暴露出广州车展管理上的欠缺。如果主办方能够真正重视起来,并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总之,广州车展已经走过不平凡的5年,真心希望它越办越好。(张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