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大观 | 中新图片 | 中新财经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 华人世界 | 台湾频道 | 供稿服务 |
|
九问进口大片 2001年10月18日 15:53 在刚刚过去的暑期,中国电影市场接连推出三部进口大片,速度和力度均为前所未见。其中《珍珠港》的上映再现了《泰坦尼克号》的热潮,加之中国11月预期的入世和所谓的电影将成为入世重灾区的各种报道,都使大片再度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 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最近几年以来,“进口十部大片”一直是中国电影市场每年一度的盛事�!妒涞氖澜纭�、《真实的谎言》、《阿甘正传》、《廊桥遗梦》、《勇敢者的游戏》、《红番区》、《狮子王》、《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角斗士》……一大串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使“大片”俨然成为中国文化市场一个颇富象征意味的现象,也使人们对于大片产生了诸多的疑问。 一问:大片是怎么来的? 看电影,曾是中国人最主要的文化乃至社交活动。官方统计表明,1979年中国电影观众达293亿人次。八十年代初,中国电影日观众人次为2700万,当时的《大众电影》号称发行1000万份。这些数字,足以让好莱坞的电影人瞠目结舌。 但是进入90年代,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跌入谷底,许多电影院已经陆续改成台球厅、家具城。1994年,为了改变电影市场的萧条局面,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的吴孟辰向电影局打报告,提出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帐形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以发行的收入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电影事业。此前,中国一直实行的是以买断方式进口过时的外国影片。 1994年年底,当时的广电部电影局批准了这个建议,提出每年可以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社会上有人将这10部影片称之为“10部大片”,于是大片的名称很快流传开来。 参照国际通行的票房分帐形式,进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制片方35%,发行方17%,放映方48%。为了迅速占领中国市场,进口大片的制片方还承担了宣传的费用。尽管这样的分帐比例据认为对制片方较不利,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国外主要是美国制片方还是从中国市场套走了大把的钞票。 中影公司知情人士透露,中国虽然进口影片的数量有限,但在进口速度上绝不落后。据介绍,无论哪一国家生产的最新影片,我们的购片人员都可以在影片尚未公映之前看到,选定后立刻以快件送回国内。据说,中影公司负责海外选片的6个人每年至少要看1050多部片子,然后从中精选100多部送审,最后确定进口10部分帐大片。 由于进口大片的巨额利润,国内一直有打破大片垄断的呼声。对此,国家电影局有关负责人指出,中影独家拥有进口外国影片的权利,这是国家赋予的,是体现国家利益的,这方面不会有松动的余地。 二问:大片仅仅是娱乐吗? 自从1895年巴黎以卖门票的方式宣告了它的诞生之日起,电影就被打上鲜明的商业烙印,以好莱坞为领军的进口大片更是如此。屡试不爽的英雄美人题材,不惜动用核弹、舰艇、战斗机的宏大场面,至死不渝、缠绵动人的爱情童话,以及永远吸引观众的层层悬念等娱乐要素被近乎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视听。 但是,好莱坞赢得观众的深层次的杀手锏却是其寓意深刻的思想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片的“思想性”并不是直白的说教方式来体现,而是深深埋藏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言行举止当中,即以艺术性的方式来体现思想性。进口大片永远是以娱乐为目的的,但是娱乐也永远不会是唯一的目的。 几乎每部大片都反映了对拍摄者对人类目前乃至未来一些基本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环境变迁,恐怖主义,爱国主义,死亡,爱情……一位影评人说,“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是以娱乐性为主的进口大片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这位专家说,实际上,在大多数进口大片中无不充斥着浓厚的美国价值观和政治理念,以及美利坚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性格和对事物的看法。但是,这些大片在市场化、国际化的过程中,却聪明地没有停留在本国本民族的政治主题和民族主题上,而是将其提炼、升华为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既属于本国本民族的又属于全人类的可以被各种政治意识形态都能认同的人性化主题:如勇气、认识自我、对爱国主义与正义的思考、爱情与家庭的关系、人生而平等的权利、正义必胜等。这也是进口大片之所以在文化历史截然不同的中国登陆异常顺利的原因。 三问:大片从中国拿走多少钱? 据悉,中影公司进口的大片一般在全国各地800至1000家影院放映,每部影片的映期长达70至80天,观众人次平均在600万左右。按每张票30元计算,7年来进口大片从中国拿走的钱当不是小数目。 来自业界的统计表明,1993年,北京全年电影总票房为3000万元,1995年开始进口大片后,当年北京总票房就达到9000万。从1995年—1998年引进大片的四年中,北京市票房以每年至少增长1000万的速度年年递增。 尽管数量不足每年投入放映的影片总数的10%,但进口大片的市场份额自始至终占据着票房年总收入的50%—60%。1998年,《泰坦尼克号》登陆中国内地,观众达到创记录的1728万(一说2000万以上),一下子拿走了3.2亿元人民币的票房,占该年度全国电影票房总收入14.4亿的五分之一还强。 事实上,海外票房一直占据着美国影片收入的半壁江山。根据美国电影协会的数字,一部影片通过各种媒体(电影院、电视和家庭录像等等)在海外的收入约占该片总收入的42%,很多大片收入的一半有时甚至更多来自外国观众:丑陋的外星人帮助《独立日》在美国收入了3.06亿美元的同时,又征服了海外市场并再赚进4.81亿美元;以大自然为主角的《龙卷风》在美国的收入为2.41亿美元,在海外则收获了2.51亿美元。 四问:大片为什么令人不安? 实际上,在中国,不是所有人看完大片后都带着微笑和惊叹离开电影院。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崔君衍就指出,我们必须关注这样的现象:“进口潇洒,出口丑陋”——潇洒偶像都是舶来品,主人公们都蔑视人生困境,以一往无前的气概克服险阻,展现男性的刚强,勇敢和坚毅,而“出口影片”的中国男人则窝囊的不少,令人深思。 黑龙江省审计厅工作人员万连生则认为,有的大片在追求票房的同时,宣扬了一些脱离现实、远离生活、思想性不高或者别样感情的东西,让人遗憾。有些影片不仅远离美国生活,更远离中国的生活,还有一些渲染了不健康的东西。比如,《廊桥遗梦》不管怎么说都是宣传了婚外恋,这种格调不高的影片,在美国也受到批评,而我们有些舆论导向却把它捧上了天。 实际上,对于大片的不安是全球性的。不久前举行的威尼斯电影节的组委会主席阿尔贝托·巴尔贝拉就表示,他希望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成为反“好莱坞帝国主义”的先锋,阻止好莱坞大片扼杀各国本土电影。 韩国导演李昌东在戛纳海滩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也指出:“我们需要建立一种能够有效地阻止好莱坞大片扼杀本土电影的机制,这一问题对我们每个国家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阻止好莱坞电影可以�;さ缬拔幕亩嘌��!闭馕坏佳莨兰�,好莱坞已经控制了80%—90%的全球电影市场。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好莱坞电影在国外电影市场的占有率,欧洲为70%,中南美洲为80%,日本占50%;而美国从世界各国和地区进口电影的总和则还不到3%。 五问:谁在对大片说不? 1999年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大片似乎在中国遭遇了“滑铁卢”,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弱势状态,北京更有大约5个月的时间拒绝大片入市。 这一时期,很多大片在中国首次出现了全国票房不足千万的局面。比如,曾经普遍看好的《花木兰》、《人猿泰山》等票房都不到千万,《诺丁山》北京票房300多万,全国只有900万,大大低于此前大片的普遍票房水平。很多进口大片的票房甚至不敌《不见不散》等国产片(当年票房达3900万)。 大片演一部火一部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谁在对大片说不? 首先是中国广大青年,他们是大片的主要观众。这一年,美国野蛮轰炸了中国驻南使馆,导致中国青年对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载体的大片的抗拒心理。在这里,大片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象征意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次,选片的不当,也使进口的部分大片在中国失去了往日的光环。中影公司负责选片的人也承认他们有“看走眼”的时候,一些片子在海外颇有人缘,但在中国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往往遭受冷遇。 中国社会的变迁也使相当部分观众对大片不在热衷。中影公司调研室一位姓杨的女士认为,现在观众文化消费日趋多元化,看电影不再是主要的消费热点。在这种情形下,大片热自然降温。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电影导演郑洞天说:“进口大片再好,中国观众看多了也就那么回事,新鲜劲儿一过,很难再出现第二个《泰坦尼克号》现象�!� 六问:谁在大片中拯救世界? 我们引进的大片,比如《泰坦尼克号》和《拯救大兵瑞恩》,在好看的同时,大多都赋予了微妙的思想政治内容,表现出美国人的勇敢、爱国和浓厚的人情味。人们不会否认:这种潜移默化的“政治教育”,比之赤裸裸的“冲啊”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要强很多。 不久前,记者的一位同事在西藏采访和平解放50周年时,一位藏族同胞就曾经不解地问他:为什么在好莱坞的大片中,拯救世界的都是美国人?这无疑是一位会思考的藏族同胞。 很少有人感到,中国原来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电影市场。也很少有人想到,电影是影响中国人人格、志趣的主要媒介之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价值观念及社会环境,我们需要有电影来表现中国人自己的环境、自己的生活与故事。 大片中有不少属于“卡通片”。一项调查表明,动画已经成为近四亿中国少年儿童最爱看的节目,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对于海外价值观对中国未来接班人的影响,已经有不少人表示了忧虑。 国内一位著名导演在北大演讲时曾宣称,如果把斯皮尔伯格的经费给他,他也能拍出大片。很多人表示怀疑,因为,美国为什么能拍摄出《拯救大兵瑞恩》和《泰坦尼克号》,不仅是技术和财力的原因,还涉及到一种民族政治思维和文化竞争意识。 实际上,就连标榜自由民主的美国政府也规定:外国投资超过公司投资总额的25%的,不能办电视台,外来电视节目也不会轻易获准在美国播放。反思大片现象,还有其更深层次含义,那就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地位。 七问:大片能否带动中国电影产业? 在西方,电影一直都是娱乐业中的龙头产业。据了解,美国影业除了每年带来的54亿美元的直接票房收入之外,“后电影产业”收入竟达170亿美元,而刚刚过去的2000年更是被形容为美国电影业最赚钱的一年。 在中国,1999年电影市场全年收入仅为8个亿,而整个影业从业人员却有30万。这一年国产影片总数为102部,其中盈利的不到20%。业界人士称,中国现有的5000家电影院,设施设备和技术手段达到国外90年代水平的尚不足1%——这就是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 目前,中影公司已经开始委托广告公司推动进口大片随片广告工作,将片头广告(直接放进拷贝)、影片形象宣传的使用权(包括印有广告主产品形象的各种海报、彩卡、宣传页、文化衫等等)以及中影遍布全国的发行网络配合广告主宣传等整合在一起进行竞标。 有关人士认为,这是中国借鉴西方“后电影开发”的重要一步。所谓“后电影开发”,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掘电影放映以外的附加产值,包括电影的各类衍生品如VCD、音乐磁带、外景地旅游开发、服装道具拍卖、利用影片形象促销产品以及随片广告等等。在美国等国家,票房一般只占电影全部收入的1/3,其余则来自版权转让和后电影产品。 一位资深影界人士说,当迪斯尼发现观众已经爱上了那只可爱的米老鼠后,米老鼠的特许经营权从此成为迪斯尼公司一项重大财源。今天,迪斯尼公司的市值折合成人民币已是4000多亿元的天文数字,这一切都是由一只小老鼠开始的�?墒�,我们从小就知道的孙悟空、哪吒又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不能进一步开发各类后电影衍生品呢? 实际上,在这方面已经有成功的先例。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对大片《泰坦尼克号》在中国搭载广告效果的调查报告表明,该片搭载广告的到达率为92.1%,其中为该片特制的某果冻广告更是大获成功,该产品“水晶之恋”的形象和标识语改变了果冻只属于孩子的印象,为该产品的消费群开拓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八问:入世后大片命运如何? 据最近一份对北京、上海、天津和武汉4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尽管现在文化娱乐生活十分丰富,可以通过电视、录像和影碟等看到很多优质的影片,但仍有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愿意到电影院中看电影。其中有74%的被调查者表示爱看进口大片。由此看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进口大片仍将是国内电影消费市场的主流。 入世之后大片的命运会如何?电影局有关负责人最近表态说,入世后,根据有关协议,中国将允许进口20部外国影片。但是,“允许”并不等于“必须”进口20部外国影片。另外,进口分账影片要遵守中国的法规。中国现在还没有《电影法》,但是有电影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放映进口影片数量不能超过全部放映影片的1/3,这是美国人也承诺了的。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进口影片”不是光指进口美国影片,也包括进口欧洲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影片。 好莱坞一直希望中国内地能够引进更多的美国影片,有说法是最好每年30部。实际上,入世的确为更多的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提供了可能。对于制作和意识形态参差不齐的好莱坞电影,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一味地堵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实质,中国不妨借鉴同样承受着好莱坞电影打压的日本电影成功的经验。 前几年,一项舆论调查曾表明,一年里能到电影院看一部日本电影的日本人只占30%,看两部以上的不足7%,日本人看电影几乎都是冲着好莱坞电影去的。但是随着制片制度的改革和“电影作家个人的艺术野心和商业成功不再陷入对抗性的体系”的建立,日本电影开始复苏。 1994年日本国产电影的分额是16.7%,而1998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36%。同时,大量像《鳗鱼》、《焰火》、《去年夏天,安静的�!返染哂腥宋纳疃鹊挠捌�,更是顽强地在银屏上传递着日本文化的精髓。
九问:大片是敌人还是朋友? 来自官方的统计表明,包括建国前的1543部影片和建国五十年来拍摄和引进的3300多部影片,中国现在已经有故事片5000多部。作为影坛大国,中国故事片产量仅次于印度(年产量七百多部)和美国(年产量三百九十部左右),电影的年生产能力是三百部。但是近年来,中国电影产量和国产电影播放量都在逐年递减,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片的冲击。 业界人士认为,从中美已经签订的双边协议来看,电影业将是中国入世之后最受冲击的行业之一。 目前,好莱坞的各大公司已经开始研究中国市场�;�、迪斯尼等电影公司早就有中国内地赴美的电影人任职。据报载,一份把中国电影市场分为“都市”、“小城”、“乡村”三个区域的调查表格,已出现在这些公司派往中国的人员手中。该项市场调查将征求观众意见,以便让好莱坞在影片风格、题材、演员等方面,进行更适合中国市场的调整。 那么,大片究竟是中国电影业的敌人还是朋友?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你把它当作朋友,它将促进你的发展;如果你把它当作敌人,它将破坏乃至摧毁你的一切。 北京紫禁城影视公司制片人刘沙说:“在此之前,我们一批业内人士就‘入世’的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入世’是好事,将推动中国的影视业向良性方向发展。好莱坞会把较好的技术、较新的办法带到中国来,对我们的创作方式进行有益的补充�!� 中国电视剧中心导演潘小杨则分析说:“‘入世’是好事,其最大的影响来自每年引进的二十部外国‘大片’。我们不可以在没有竞争、处于被�;さ淖刺律龊玫淖髌�。在信息时代,闭关自守是没有出路的,优胜劣汰是全世界共同的游戏规则。电影厂和其他创作机构如果不能面对竞争就会有被淘汰的危险�!� 然而,面对“大片”这样一个即合作又竞争的“朋友”,中国电影界还需进行一次长征般的跋涉。中国虽然有上影、北影、长影三大制片厂和16家省办厂以及其他一些制片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加起来其财力也比不上好莱坞8大公司中的任何一家。 更为尴尬的是,有人说,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只剩下“三点”和“一线”(北京、上海、广州三点和长江沿线)。中国是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入世迎接来自大片的挑战。 但是,中国的电影市场究竟有多大?有专家说,仅以北京为例,如果市民人均每年看6场电影,就会有6个亿的票房收入。美国一位资深人士形容中国影视市场时说:“它不只是座金矿,简直就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 也许,正是同为敌人和朋友的大片,中国电影业才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希望。 (聂依匆) 摘自:【千龙新闻网】
声明:本版文章之版权属于原作者及原刊载媒体,如转载请与原刊载媒体联系,谢谢合作. |
|||
|
新闻大观| | 中新图片| | 中新财经|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 华人世界| | 台湾频道| | 供稿服务| | 联系我们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帽就靖寮�,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