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问题与两岸关系问题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前者是两个近邻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后者则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是,从“美国因素”的角度来看,中日关系问题和两岸关系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其一,中日关系和两岸关系都面临着美国因素。中日关系本来是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但是,美国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样,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但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却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其二,美国希望中日关系保持一种“不即不离”、“不好不坏”、“斗而不破”的状态,至少在现阶段,美国不希望中日关系太紧张,甚至出现冲突,但也不希望中日走得太近,不希望甚至不容许中日之间出现所谓“政热经热”状态;与之类似,美国希望两岸关系保持一种“不独不统”、“不战不和”、“僵而不破”的状态。至少在现阶段,美国不希望台海形势太紧张,防止台海形势失控,但也不希望两岸关系太缓和,从而降低台湾对美国的安全依赖。
显然,中日之间的疏远或两岸之间的对立,有利于美国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反之,中日之间的接近或两岸之间的缓和,则可能导致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缩小。
其三,在中日关系方面,美国既想牵制中国的发展,也想对日本有所约束;与之类似,在两岸关系方面,美国同样是既要牵制大陆,也要约束台湾。
其四,正如美国在中日历史分歧方面扮演着一种的、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角色;美国在两岸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往往是暧昧和模糊的。虽然布什政府对于小泉首相和陈水扁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而罔顾美国全球战略利益的做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厌烦,但是,布什政府不可能在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或两岸之间的“废统”问题上扮演所谓“裁判员”的角色。
其五,在美国,无论对中日关系方面还是两岸关系,都存在着不同观点和主张。一部分现实主义学者和新保守主义政治家积极主张围堵与遏制中国,将日本和“台独”势力作为围堵与遏制中国的重要棋子,多数经济学家以及自由主义或建构主义政治学者则倾向于认为,中国的迅速发展是美中双方实现互利合作和双赢的机遇,在对待中日关系和两岸关系上更强调采取有利于亚太地区稳定和发展、从而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政策。随着美国国内政治的变化,两派力量的消长会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
不久前,美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指中国正处在“战略十字路口”,其实,恰恰是美国自身的战略处境面临一个新的“战略十字路口”,随着美国对华政策在偏重(重视)交往与偏重围堵这两者间来回摆荡,美国对待中日关系和两岸关系的政策也可能随之摆动。与此同时,美国对中日关系和两岸关系的态度都与它如何评估中国崛起所构成的机会、挑战与威胁密切相关,也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从伊拉克战争的泥潭及中东问题的拖累中摆脱出来有关。
总之,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美国国家利益及其全球战略的制约。美国一方面在中日关系方面扮演着某种“平衡器”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台海问题上扮演着“现状管理者”的角色。美国影响中日关系或主导台海局势的目的就是使两者都朝着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从中日两边或台湾海峡双方都捞取战略战术利益。
另一方面,美国和日本对待两岸关系问题也有很大的相似性。从根本上说,美国和日本都不愿意看到中国大陆和台湾统一,因为统一意味着大大加重中国“崛起”的砝码,意味着中国或许可能打通走向大洋的通道,进而控制对于美国和日本都具有战略意义、尤其是对于日本来说具有生存攸关的战略意义的海上运输线。当然,美国和日本也都不愿意看到“台独”制造麻烦而影响台海地区的稳定,因此,维持台海现状并巧妙地利用台海现状以牵制中国成为美日共同的“战略目标”。
但是,美国未必能够按照本国利益和战略完全左右和操控中日关系、两岸关系乃至东亚战略格局的走势,随着中日经济相互依存和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日益加深,随着中日之间和两岸之间的民间交往的不断扩大,可以相信,中国方面、日本对华友好力量、台湾内部的反独力量在发展中日关系与两岸关系方面仍然拥有发挥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很大空间。
(供稿/《日本新华侨报》;作者: 冯昭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