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6日电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从《无极》到《疯狂的石头》,从“超级女声”到“我型我秀”,从平面到网络,文化产业正在兴奋地改变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但文化真正作为一门产业进入经济范畴不过6年。而直到展望2010年的时候,它才被第一次专门列入中国的经济规划。在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该报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展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
与国家“十一五”科技发展战略相比,9月中旬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看上去虽然出台得“较晚”,但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规划纲要。
长达65页的纲要制定和出台并非易事。
此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完成文化发展纲要的编制!罢嬲庖迳系奈幕⒄拐铰允导噬闲枰父霾棵殴餐斡氲氖,我们能够有这样的纲要已属不易!币晃徊斡胫贫ǜ僖淖冶硎。里程碑式的纲要
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皇甫晓涛教授也参与了这一规划的起草与制定工作,10月15日,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在当今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世界里,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发展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
此次文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纲要》指出,未来5年的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在抓好文化体系建设、重塑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确定了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文化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笆晃濉笔逼冢幕跋喙夭翟黾又档哪昃龀に俣让飨愿哂谕诰迷龀に俣,在GDP中的比重有所增加。理解的误区
其实,中央政府正式给文化产业“正名”也不过短短6年时间。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文化产业如报业、电视、出版等出现了较快的自发性增长,到2000年中央政府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到党的十六大,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经历了“自发性增长”、“正名”、“解放文化生产力,大张旗鼓发展”三个阶段。6年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所积累的实力,从质和量两个方面都还只能称为“边缘产业”。而此次有关文化发展规划的实施,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尽管我们目前对文化产业该如何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纲要的颁布在整体的理念上有了理解,也有了发展目标,这是一件好事。”皇甫晓涛表示。
在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日本的文化娱乐收入超过汽车工业产业,英国的文化产业产值也超过了制造业,而韩国用8年时间实现了文化产品逆差转顺差,其中的奥秘就在于韩国政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了特别的规划,支持力度非常大。目前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一般在10%~12%之间。而专家预测,理想的状况是中国用10到20年时间,使文化产业占GDP的份额从目前的2.2%提高到8%左右。
皇甫晓涛表示,其实究竟什么是文化产业,什么是创意产业,在概念上我们就一直并不明晰,这种理解也是一种误区。
“我们在调研时遇到过很多类似的问题,比如说,如果有着地热的温泉我们却要将地热盖起来,改造为城市里的温泉洗浴,这样的改造对于旅游者并没有太多的意义!被矢ο伪硎荆诿拦确⒋锕业奈幕捣⒄怪,都是围绕“内容为王”理念而进行精心运作的结果。在文化领域,如何创新是一个被忽略但却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陈汉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