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作为长江学者海外特聘教授在中国工作时间不够签约的9个月的情况,确实存在。但真正的问题不是拿了钱却没有干活,而是一些没有全职回来的海外学者,却占用了较大的资源
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前不久又搅起一场风波。7月,他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北大等国内高校,所谓全职引进(海外特聘教授)大部分都是假的。”他指出,校方这样做,是因为“引进一个人,可以从国家拿到几千万的资金。”此言一出,顿时激起国内多方议论。
北大:能说的我们已经都说了
在沉默了大约20天后,7月29日,北京大学在自己的新闻网站上,登出了新闻发言人赵为民的回应,认为丘成桐歪曲了事实。
北大表示,自1998年起,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近40%。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是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评估和考核机制的。之后,在8月1日和4日,北大又做出了进一步的回应:严格的选拔制度和评价机制确保了海外引进人才的质量。这些人才,成为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加速器。
8月16日,在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官员也对北大“假引进”一事做出回应,表示从北京大学的报告来看,北京大学在聘教授的时候很慎重。根据北京大学反映的情况来看,他们感觉到可能丘成桐不是特别了解情况。
但是,北大的上述反映却被媒体和网友们指责为答非所问。据媒体报道,北京大学承诺于近期公布引进人才的相关数据。然而,当本刊就此联系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赵为民时,他却改口表示:“能说的我们已经都说了,我们不会再接受任何采访。如果是比较公正的批评,我们能够接受,但这里面,实际上牵涉到很多丘成桐和他学生(经本刊查证,为北京大学数学系长江学者田刚)的私人恩怨!辈⑶宜固傅剑赜诒贝蠼汲そд呦喙厥莸南⒉⒉蛔既,那是新华社记者误解了他的意思。
因此,究竟北大多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仍在两地兼有教职,本刊很难从北大方面得到准确数字。
在此期间,同时是北大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又是密歇根大学地质科学系教授的张有学,接受了《环球时报》的采访。他说,丘成桐教授的心意是好的,而且也听说过一些长江学者工作时间不够的小道消息。但他认为,这样不拿出具体事实而打击一大片的说法,既不负责任又有欠厚道。
而经过本刊调查,发现确实有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两地兼有教职,但事实也并不像丘成桐所指责的,大部分海外学者只拿钱不干活。
教育部出资的“奖励计划”
实际上,任何一所高校引进人才,本来并无明确的时间要求。只要学校与学者双方达成具体协议,去执行即可。但是,丘成桐的指责是,这里牵涉到了有关国家教研经费的流失,是因为这些海外学者的引进,均是在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框架下进行、由教育部出钱的。
所谓“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开始于1999年,长江学者分为特聘和讲座两种。目前,每年招聘特聘教授100名、讲座教授100名,聘期为3年,在聘期内享受由国家提供的长江学者奖金:特聘教授奖金为每人每年人民币10万元,讲座教授奖金为每人每月人民币1.5万元,按实际工作月支付。特聘教授要求保证聘期内每年在受聘高校工作9个月以上;讲座教授要求保证每年能在国内受聘高校一般工作3个月以上。
同时,教育部有关规定要求长江学者所在高等学校,必须为聘任的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配套必要的科研经费,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其中,自然科学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20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50万元。
而丘成桐指出,现在很多中国学者在国外是全职教授,在美国的大学,要求全职教授每年必须工作满9个月以上。而这些教授,却又跑回来与中国的大学签约特聘教授!罢庋娜敖淌谟Ω盟凳羌俚摹!薄坝械挠Φ崩3个月,结果实际上只来了一两个星期,拿了钱就走,把学生一丢,自己出去玩。有的人一年可以放进自己口袋里100万元人民币!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