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十八日电 题: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特种兵”(上)
作者 王永孝 王锋
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序列中,有这样一支支特殊的部队——他们没有机会参加导弹发射,甚至没见过导弹。当战略导弹成功发射的时刻,他们有的正跋涉在深山老林,有的正奋战在国防工地,有的正驰骋在千里运输线,有的正巡逻在神秘的导弹阵地……
勘测——踏遍青山选“龙宫”
凌晨五点,勘测营营长李红伟拉起队伍出发了。
这个营担负着战略导弹待建阵地的勘测任务。到达目的地后,大家开始选点、测量。他们使用的工具是当今最先进的全站仪。只要将这种精密仪器的红外探头对准所要测量的部位,就能从电子屏上迅速判读出该部位的经度、纬度、海拔和相对高度等数据。
技术员杨德朋是个绘图高手。战友们刚测完一组数据,他就用细细的曲线记录在图纸上。为提高绘图精度,老杨在国内同行中较早地使用聚脂薄膜取代硫酸纸制图。
中午时分,远处传来马达声。“是钻探分队在作业”,李营长介绍说,每一座阵地在建设前都有若干个预选点位,测绘作业是将这些点位及周围的地貌绘制出来,钻探作业是通过钻取岩芯来分析它们的整体地质结构,地质、地貌都符合要求才是最佳点位。
李营长讲了一件事:有一回,他们对某山体进行钻探。这座山从外表看,岩石状况非常好,是个难得的好地段。可垂直钻探二十多米后,却发现里面全是沙石,根本不适宜建导弹阵地。他们建议放弃这个点位,上级很快就采纳了。
在该营,记者认识了“钻探大王”魏金魁、“测绘能手”曹彦生等一大批技术尖子,他们都是导弹阵地勘测的行家里手。他们说,作为导弹阵地建设的“侦察兵”,他们绘制的每一张图纸、钻取的每一根岩芯、撰写的每一份报告,都是上级首长和设计部门的重要参考资料,直接关系到导弹阵地的建设位置和结构设计,必须万无一失、准而又准。
筑巢——刻在岩层深处的奉献
崇山峻岭、大漠戈壁、荒原莽林之间,有这样一群鲜为人知的导弹“筑巢人”。
记者在前往某工程团之前,就听过一连串有关他们的功绩:一个连的战斗力相当于过去一个团,一年干了以往几年的活,一个月刷新了十多项施工纪录。
走进这个团的施工现场,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台台高大的凿岩车。短短几分钟,就钻出十多个深达数米的炮眼。团长王安礼说,以往打炮眼全靠风钻,最优秀的风钻手一天也打不了十个,如今,一台凿岩车能让一个连的风钻手全部“下岗”。
半个小时后,预计的炮眼打完了,爆破队立即冲上去填炸药。记者发现,每名官兵都拿了个竹制的工具,一个人能同时给十多孔炮眼加药。 “这是我们发明的‘竹片串药加药法’,填药速度比以往快了十几倍”,爆破队长熊献说。不仅如此,针对以往爆破经常出现欠挖或超挖的现象,他们还探索出“控制爆破法”,实现了“光面爆破”一次成优。
随着“轰隆隆”一阵巨响,坚固的岩层被炸开了。硝烟散去,一台台电动扒碴机、侧翻装载机等现代化工程机械来回穿梭,把堆积如山的碎石头运出坑道。一台机械就能替代一个排的兵力,较诸以往用铁锹铲、用独轮车推的搬运手段,如今可是有了天壤之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