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11日电 面对近期被频频曝光的科研造假事件,如何遏制成为学界探讨的话题。专家学者对《瞭望新闻周刊》表示,为从源头上完善体制机制和遏制科研造假,建议政府应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切断政府官员和科研人员的利益联系,消灭腐败的温床。
政府拨的科研经费要公开,政府部门不参与决定资金流向,只决定发钱。政府可以有一小部分钱用来调拨,但大部分应该由独立的拨款委员会来决定。
专家介绍,国外的科技拨款委员会是个松散的独立的中介机构,不属于政府,不是常设机构,里面更多的是鉴定专家,对申请项目实行匿名打分。专家是随机抽取的,谁的分值高给谁经费。专家信息是不公开的,所有的评审不留下姓名。工作人员是轮换制,不让他们在这个岗位上时间太长。工作人员一旦透露专家名单,就要受到法律制裁,属于犯罪范畴。
二是加强流程的审计监管。
大项目必须由独立的非政府机构公正审计。所有项目都要进行过程管理和过程监督。专家指出,不能让学校自己查自己。因为经费争来不容易,如果管得太多,研究者会将经费打到合作单位里,学校财务管理不了。为了防止资金外流,学校只好放宽点要求,毕竟这是他争取来的科研经费,而且这是学校的"身外之财",学校往往睁只眼闭只眼。
三是政府应该冷静看科研热,不能以搞运动的方式搞科研。
高?蒲性核驼棵乓乐辜俚目蒲。在推动科研的同时,要紧紧把握实际,不能追求形式。如果是基础研究,研究成果应该由同行说了算,政府不能插手;如果是技术研究,政府可以设立制度鼓励其产业化,但效果应该让市场说了算,政府不要越位,更不能为了政绩而"逼"科研成果。(杨金志 王蔚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