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3日首次公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2004年底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这表明中国目前已进入老龄社会,并且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将带来哪些问题?应采取怎样应对措施?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老龄问题有别于发达国家
有关专家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很多地方有别于发达国家。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袁新立介绍:1、中国老龄人口基数大。到200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人有1.4亿,占全国总人口近11%;2、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东部地区老年人口比已经达到了14%,西部则不到9%;3、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中国的这一转变只用了20年。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点不同: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中国则是“未富先老”。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教授说,中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因此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认为,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水平城镇高于农村的发展历程不同,中国农村老龄化水平超过城镇,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更为突出。
说起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认为,人口老龄化的最大影响是不能工作的人口增多,工作人口和非工作人口比发生变化,赡养比发生变化。老龄化和高龄化使社会资源耗费加大,使每一个生产者负担加大,社会、国家负担加大。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目前在中国,“为老服务”发展还不能满足迅速膨胀的需求。据统计,全国共有各类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仅占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占有50至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
各地探索多种养老途径
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究竟哪个好?北京团结湖中路北社区的于瑞芳认为,“托老所”是个很好的形式。现在的托老所服务很全面,老人们聊天、打麻将、看报纸,陪姐妹们出去晒晒太阳,生活很丰富。
对此,李本公的见解不同。他认为,提倡“居家养老”模式是最经济、见效最快、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经济上、精神上、感情上让老人满意的养老模式。天津市民政系统以和平区为试点,全力推进和发展居家养老模式,对孤独老人、身边无子女老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等,社区登记建档,依托社区老年服务设施上门服务。
在农村养老方面,专家们也提出了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德文认为,农村养老保障要建立个人账户。政府给一点钱,集体拿一点钱,给个人账户补贴,吸引农民加入养老保障体系,但同时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2005年把为农村高龄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纳入制度范畴,县财政局将生活补助金直接划拨各乡镇财政所,由乡镇老龄工作委员会于老年节前后直接发放给老年人。
北京市花乡草桥村制定了一系列的养老福利政策。65岁的王芥兰说:“一个月发给我1638元退休金,我们每天都跳舞,锻炼身体,还参加模特表演。”96岁的王玉英今年第一个享受了草桥村3万元的长寿奖。
老人也是一笔社会财富
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董之鹰认为,应该看到老年人口对社会不只是索取,而还能有所贡献,因为老年群体是蕴藏着技能、经验、智慧的人才宝库。资料显示,中国现有离退休科技人员500多万人,其中年龄70岁以下的约占70%,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身体健康、有能力继续发挥作用的占70%左右。
为实现“老有所为”创造更为有利的社会条件,这已列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而设立老年人才市场,则是养老助老服务的重点取向之一。
袁新立说,对于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只要身体较好、有一定技能和意愿,就应该鼓励他们参与各种经济、社会建设活动。从总体上讲,我国人才还是缺乏的,尤其是在西部地区,更应重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上海连续3年开展“银龄行动”,组织老年医务志愿者赴新疆,协助当地的医疗服务和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收到很好效果。(据《人民日报海外版》;王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