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二月十四日电 题:北大师生痛悼“当代毕昇”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十四日下午,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大厅里。在这里,北大的学子曾经一次次聆听大师们的演讲。而今天,这里却成了被誉为“当代毕昇”的著名科学家王选的灵堂。
灵堂尚未布设完成,但王选的遗像已经挂起。消瘦的脸庞,老式的黑框眼镜,标志性的微笑,他似乎仍在注视着曾经工作了数十年的燕园。
遗像的两侧是苍翠的松柏,面前摆满鲜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灵堂将于今晚布设完成,并将于明天早晨对外开放,供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吊唁。
“老骥伏枥,甘当人梯!蓖跹⊥砟暝亩苊系碌闹,把培养年轻人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邹维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研究所已经发展到两三百人的规模,王老师随便走到哪个机位,都可以叫出每一个青年研究人员的名字,知道他毕业的院校及其特长。
“即使后来当了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依然平易近人、敬业、俭朴。他叮嘱工作人员,打印纸一定要正反两面都要使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研究所和方正集团的每一个人。”邹维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类已经走到了信息时代的大门口。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同步,印刷技术的变革也悄然萌动。一九七四年八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中国确立了“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研究项目,人们把它俗称为“七四八工程”。
王选以他孱弱的身躯,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变革。他所率领的科研团队,不仅使中国的印刷业彻底告别了“铅与火”,而且出现了连续的跨越。中国在印刷技术领域,穿上了时代的“黄色领骑衫”。
从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到方正集团的职工,大家都习惯把王选称呼为“王老师”。方正集团董事肖建国说,作为一个科学家,王老师最成功之处在于他的远见卓识和提倡原创的思想。
当国外都还在使用第二代或第三代照排技术的时候,王选率领他的科研团队追求跨越式发展,直接开始第四代照排技术的研制,开发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晚年的王选,因为身体状况欠佳辞去多个职务,但坚持保留着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一职。邹维介绍说,去世的前一天早晨,王选在医院的病床上批复了研究所的最后一个文件。
北京大学的校园网上,开设了“王选院士网上悼念馆”。许多刚刚结束寒假回到校园的学生,在网上留言致哀。
“您的名字,被印刷进人民的心里!痹谕戏⒈淼囊皇椎磕钔跹〉氖庋吹溃骸安烛〗袒崃宋颐俏淖郑哟,在竹木和甲壳上,我们刀刻历史;蔡伦告诉了我们造纸术,从此,在用树皮和麻絮造成的纸张上,我们书写历史;毕昇传给我们活字印刷术,从此,用泥字和铅字,我们印刷历史;您推广了激光照排,从此,用激光,我们快速地排版历史……上帝也爱惜您的才华,才会把您这么早的,召唤到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