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29日电 中国人民银行机关报金融时报今日载文指出,新《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央行具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三项主要职能。2005年,央行认真履行各项职能,推出的政策亮点频现,在进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制定和执行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推进金融市场建设三个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亮点之一: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历史性步伐
2005年7月21日19时,这个时刻,注定被载入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史册。因为自这一刻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对此,国际、国内社会好评如潮,认为央行此举不仅体现了人民币汇率改革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也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从本次汇改的要点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无疑是其中的核心,也是人民币汇改的总体目标。对此,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有一个妙喻,他说,当面对金融风波时,固定汇率好像打仗时手里拿的盾牌,浮动汇率则像海绵垫子,两者各有缺点。有管理的浮动则能够克服两者的缺陷,既能使本国保持相对独立的宏观经济政策,又能避免汇率波动过大对实质经济造成伤害。
篮子货币也是本次汇改的一个要点。将一篮子货币仅仅摆在参考的位置上,可以使投机资本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失去依凭,从而使我国货币当局在同投机资本的博弈中获得主动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是本次汇改的另一个要点。对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宋逢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等专家都表示,这一升值幅度既考虑了升值给国内宏观经济运行带来的影响,也考虑了企业的承受力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是一种较为合理和稳妥的选择。
文章指出,实践证明,本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仅标志着中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了历史性步伐,也体现了央行高超的决策艺术。
亮点之二: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显现
2005年,央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金融调控。其突出成绩是在加强总量控制的同时注重了结构调控。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中的结构矛盾一直较为突出,从而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总量失衡。
文章指出,2005年,在央行的努力下,今年的金融调控取得明显成效,货币信贷运行平稳,结构优化。金融机构贷款稳定增加,贷款结构进一步改善,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的势头也得到有效控制,金融运行健康平稳。
显然,对央行而言,要想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需要完善市场调控机制,其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央行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自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后,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预期效应逐渐显现。但中国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改革需要以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基础,尤其是放开存款利率上限需要我们创造更多的金融产品来逐步替代银行存款。因此,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即成为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应有之义。
亮点之三:银行间债券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
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是央行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改善金融调控的一个必要条件。今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银行间债券市场更是得到了迅猛发展。据央行统计,截至11月末,本年度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37373.4亿元,同比增长55.22%;本年度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成交量为19.8万亿元,同比增长60.8%;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市场参与者6293家,同比增长38.28%。
文章还指出,除了债券发行量、成交量和交易主体不断扩大外,银行间债券市场在产品创新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12月15日,首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建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成功发行,中国的资产证券化终于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当然,这不过是产品创新的一个方面。2005年,商业银行次级债券、金融机构普通金融债券和企业短期融资券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同样令人关注的是,央行今年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了债券远期交易,金融衍生产品从此实现了零的突破。作为最基础的金融衍生工具,债券远期交易具有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的功能,对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产品结构、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05年即将过去。进一步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和推进金融改革仍将是央行2006年履职的主旋律。在金融调控上,央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总量上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市场化调节,注意预调和微调。2006年,央行还要继续贯彻落实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加快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工具创新;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杨建莹 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