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苦学十余载拿到高等学历,竟无法推开就业大门。于是,不少大学生开始踏上继续教育之路,学习各种实用技能,掌握一技之长,以使其成为就业的“敲门砖”。现在大学生毕业后“回炉”上技校已由个体变为群体,成为一种现象、一股热潮。但有专家认为:“回炉”上技校
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就业观更加务实,认识到技能型人才的价值,从而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这个意义上看,“回炉”是一件好事。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正是一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要、专业知识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导致了大学生的“回炉”现象。
一个大学生的无奈之举
2005年10月15日,这天对李辉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上了四年大学本科的他,如今又上起了技校。选择大学毕业后读技校,李辉内心深处曾进行过激烈斗争。和李辉一样上技校的不乏拥有同样的高等学历者,他们为什么在取得了大学文凭后又选择上技校呢?
当谈起这些事情的时候,李辉一脸的无奈。李辉毕业于一所民办大学,在学校时所学的是电子工程,大学四年,取得了本科文凭,同时也拥有了多个硬件证书。可当他走出校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所拿的证书,只能证明自己的知识,并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每次到人才交流市场应聘工作的时候,对他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无数次的应聘,无数次的失望,让李辉的内心深处犹如针刺一样难受。他一直在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失败。在经过长时间的深思后,李辉终于寻找到了答案。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辉说:“大学毕业那阵子,我们每个毕业生都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可往往现实把我们这些美好的梦想击得破碎。很多毕业生对自己、对社会、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怀疑。究竟是我们不适应这个社会呢?还是这个社会不需要我们?
我几乎每天都去人才市场找工作。那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里面?上质凳遣锌岬,这些想法竟成了我们不可实现的梦想。
因为经常泡在人才交流市场,我慢慢明白了一个潜在的规矩。现在一些单位只要招聘员工,第一点要求就是要有三到五年的工作经历,或者干脆标明有特长者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录用。而对于你什么大学毕业并不感冒。很多不是大学本科毕业的人,都能很容易地找到工作。而我们却成了社会“抛弃”的“孤儿”。
虽然我们是大学毕业,但没工作经验,也没特长。现在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专业性人才,而我们是无社会经验、无工作经历的“综合性”人才。这就形成了一种就业的尴尬局面!霸诰喾矫娣治龊,我无奈地选择了读技校这条路。尽管内心一百个不愿意,可又能怎么办呢?”李辉一脸无奈地对记者说。
其实在选择上技校这件事时,李辉顶着很大的压力。最让他伤心的是谈了两年的女朋友和他分手了,女朋友认为他这样做是很“傻”的选择。而李辉的父母却认为,白上了四年大学,不但浪费了几万元钱,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几年时间,早知道如此还不如不上大学,干脆上技校呢。但李辉最终说服了家人,在前脚刚踏出大学校门,后脚又踏入了技校大门。
技校热拷问大学教育制度
记者调查采访了郑州市的几家技校,针对大学生“回炉”上技校这种现象,他们也曾经遇到过。但这些学生大多都是短期的培训,学点实在的技术。一技校老师说:“早在前几年,大学生是炙手可热的抢手‘货’,而技校却被很多人嗤之以鼻。但随着近几年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成了一种推销不出去的积压‘高档商品’,而技校毕业生成了炽手可热的抢手‘货’!
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内,能够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郑州市一技校校长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很多高校忽略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才造成了如今尴尬的局面!彼治鏊担骸耙郧坝懈霰究蒲Ю孟窬徒恕O障洹ぷ鞅Vっ晃侍。现在不行了,连硕士都很难找工作。与其这样,还不如学一门真本事,最起码能保证独立生活。3年前,计算机专业还是热门,大家都一窝蜂似地去学,结果毕业时,这个行业的人已经过剩了!
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只有145万人,2003年达到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2005年已增长至338万人。与这串逐年加大的数字相伴而生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手拿本科、专科文凭徘徊在用人单位门前,却难以找到工作。前几年是车、钳、铆、电、焊没人爱学,现在是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争着学、抢着学,最终为的都是就业。
现在企业缺的是高素质的高级技工。大学生有文化课的基础,学起技术来入门快,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好,一年毕业就能上岗,企业愿意要,成长空间也大。
技校的责任不是提升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只是培养大学生达到中级职业技能的水平。不管大学生入校前拿的什么样的学历,有什么样的水平,到了技校,跟初中生一样,都是从零开始学技术的。但其有一定的理论背景,“回炉”可以帮助学生把在高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充分结合起来,从而也有利于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这种情况在英国、德国等国家并不鲜见。
对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回炉”上技校的现象,一技校校长认为,这是对现在大学教育制度的一种拷问。他说:“当今,很多大学教育忽略了专业性的知识培养和技能培养。而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需要的并不是那种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通的人才。恰恰相反,这些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专业性人才,精通一个领域或一个方面的人才。所以就造成了现在这种尴尬的大学生就业难局面。”
教育专家质疑大学生“回炉”现象
对于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炉”读技校这一现象,河南教育学院一位教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大学生“回炉”上技校说明大学生就业观更加务实,认识到技能型人才的价值,从而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这个意义上看,“回炉”是一件好事。然而换个角度看,正是一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要、专业知识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僵化,导致了大学生的“回炉”现象。
但对于大量的“回炉”热潮他认为这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浪费。他说:“2003年和2004年的人才市场,呈两极分化之势,一头凉,一头热。凉的是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热的是读技校热。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不是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太多了?事实是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生太多了。他分析说,目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有4个最主要的趋向:掌握高新技术设备使用技能的生产第一线应用性人才;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级蓝领”;在软件、网络公司等新兴产业公司从事实际操作的员工;金融保险、各种咨询服务业、中介机构等以知识和高科技应用为特点的现代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在这4个需求中,有3个与高级技术人才有关。
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求大学生、硕士生易,寻高级技师难。2004年我国毕业大学生280万人、硕士生27万人,而高级技师的总体存量只有28.7万人。结构性失业已经成为我国失业的重要类型,有的人没事做,有的事没人做。
“我们可以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却无法引进数以千万计的技术工人。这是一个事实,一个让人无法回避的事实!彼ざ厮档。
他说:“什么是人才?只有从目前各地的统计中能够找到标准答案。凡具有‘中专和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和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都被理所当然地纳入了统计范畴。在此,人才=学历=职称。有人将这一基于‘统计口径’的人才定义称为传统的‘计划经济型’人才定义。在计划经济时代,只要是中专以上(不包括高中)的毕业生,便具有‘天然’的干部身份。这一‘人才’定义,实际上是计划经济时代干部概念的翻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传统人才标准下,人们的潜意识中不是拼成绩、比贡献,而是拼学历、比职称!
不管是与非、对与错,面对市场日益迫切的“蓝领”、“灰领”需求,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压力,学得一技之长,学到能在市场经济中邀游的真本领,实现人才价值的真正回归,才是硬道理。
网友热评大学生“回炉”上技校
针对现今大学生“回炉”上技校现象,一些网友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和看法。
dinosaur网友认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逐步实现市场化,但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市场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两者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生产经营活动都围绕着追求效益最大化进行。因此,他们常常把为单位创造多少价值作为衡量人才能力与水平的标准。不能为单位创造价值,学历再高,也不会受欢迎。在人才市场上,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用人单位抱怨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能力差等问题。
所以,大学生“回炉”现象的产生,与高校教育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理论陈旧等不无关系。大学生“回炉”上技校是一种典型的教育资源浪费,这客观上反映了大学生自我;馐兜母此,而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是不是也该长点危机意识呢?
lions网友说:“我看以后大学都关门算了,社会这个大学更有学头,更需要用心去学习。真正有用的知识,是能帮助自己的知识,而不是只存在于书本之上的知识。现在我们太追求书面的东西,有个文凭,却没有动手能力,那有何用?我们都应该务实一点!
未来做什么网友发帖子说:“我在水木清华上就看到好多菜鸟,有一半以上的清华学生出来还不是做了其他专业的工作,读的书还不是白费了。读了MBA的,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会打理,光靠读了些书,就能管好公司了吗?不要太爱面子,务实一点!”
相关链接
2001年至2003年,山东省已先后有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重新返回技工学校的实习车间接受各种技能培训。这个数字,占该省技工学校在校生总数的4%。
2002年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分院的393名大专生,以及广州职工大学的32名学生集体转到广州市冶金高级技工学校,进行半年的技能培训。
2003年南京100多名大学生纷纷报名上技校学技能,仅南京交通技师学院一家就有50名大学生报名来学汽车运用技术。
2005年郑州市技校招生约1.3万人,创历史新高,其中仅大中专毕业生重新上技校的就有近百人。
2005年广州市各技校接收参加培训的大学生多达3000人。
(来源:郑州日报 作者:李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