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博客(blogger,中文的译法没有统一,还有译作部落格,也有意译为网志)还未成为传媒报道题材之先,我是由一个学生的电邮中认识这东西的。事缘这个学生有事情向我查询,传送来的电邮下端,附有她的“博客”网址,好奇心驱使下,按入一看,感觉是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的复杂情绪。
先说明一点:这个学生的“博客”,属于“网上日记”的写法,只是“博客”的其中一种形式,并不代表所有的“博客”都一定是这个样子的。因为不少“博客”作者都对于“街外人”把“博客”等同于“网上日记”,有所不满,所以在此特别声明。
“意料之外”的另一面
说回学生的“网上日记”。所谓“意料之外”,是指我每天都见到的这个学生,原来每天都有这么强烈而多变的情绪起伏,是身为老师的我,完全没有察觉的。读回她每天写的日记,印证她当天的表情行为(如果还有印象的话),又觉得真的好像有这么的一回事。当中有些日子是特别有印象的,例如学生的情绪明显低落,现在看她的“网上日记”,就得悉原因:前一个晚上,和男友吵架,“为了那个一直都存在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我和你,又狠狠地不欢而散了。”
至于意料之中,则是我自己一贯的信念,又一次获得证明:在课室中的学生,并不是真正的学生本身,或者说,不是学生的全部,而是学生在学校呈现的一个形态而已。由于学校先天地有很多对于学生的限制,而学生又很清楚明白在学校这地方应该有甚么表现,才会获得奖励(或者不被惩罚),而又有甚么行为,是注定撞板(或者受到惩处),所以学生自觉或不自觉间,就会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行为。这种情况既是社会化,但又是自然而然地,让学生“虚伪”起来的隐蔽课程。因此,我时常都提醒自己:学生让你见到的,并不是他的整个人,你也不应简单地把在学校中的学生,视为他最全面的表现。
就以上文提到的学生为例,在学校中的她,沉默寡言、做事利落而尽责,但是在她自己的笔下世界,她有无尽的意见要表达,对每一个人都有她的看法,但是又很怕别人不同意自己的看法。故此,她在学校的沉默寡言,或许不是她的性格,而是她的生活策略。然而,做老师的却看不到(也是没有可能看到)她“沉默寡言”的形成原因。
真我个性尽流露
到了近来,由于“博客”渐渐为人所认识,学校中的校长与老师,也开始知道这样东西的存在,并且有机会看到一些学生的“博客”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因为是让自己可以更认识教导的学生,那么就能够更全面的帮助他们。但是,又是一个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的经验:不少老师的反应相当负面。当他们在学生的“博客”中,看到不合乎自己对这个学生的一贯认知,轻则觉得学生有点虚伪,重则认为要加以纠正。尤其在“博客”发生学生一些不合乎学校期望的思想和行为,更有不少老师觉得应该由训导组跟进这些博客,例如禁止学生再在网上发表不当的思想,或说出自己“不当”的行为等等。
老师往往没有想到,学生在“博客”中所表达的思想与表现,与他们在学校中不同,要真正反省问题的,是学校本身。如果我们相信,学校是五德并重,我们希望对学生作全人的陶成,则第一步必然是全面地认识学生,才有可能作出全人的培养。可是,今天的学校,由于有意或无意、有形或无形的规划下,致力培养学生“做出”好行为,而不是真实地成为一个好人。结果学生在学校顾不及、理不到的地方,让自己“真我个性尽流露”时,学校如果采用的是禁止的手法,其实就是不欲面对问题的鸵鸟政策而已。
解放自我不应封杀
当然,我无意过分抬举“博客”中的学生自我塑造的形象,就必然是他最真实的一面,然而,那至少都是他另一面,有别于在学校所呈现的一面。至少,我们可以拿来作一个参照,而不是封杀。
又当然,学校这种封杀做法,由来已久,并不是特别针对“博客”的。近十多二十年,由于社会的改变,学生的纪律问题,变得愈来愈多,而且不少还违规行为,会在学校外发生。由于学生身穿校服而在外吸烟、粗言秽语、打架等等,街坊往往会看不过眼,然后按其校服向有关学校作出投诉。学校最常的处理方法有二:首先是力劝学生不要穿校服在社区内流连,即使要外出玩乐,先回家换衣服;其次就是校外巡查,也就是如警察般,按一定的路线,由两位老师组成一队,在学校方圆多少里中看看有没有违规的行为。
这两种做法通常都很有效,实施以后,街坊的投诉很快便会减少了,因为违规的学生不是不再穿校服来吸烟、粗言秽语和打架,就是离开这个社区来做相同的行为。学校的政策,其实没有解决有关的问题,但是就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并且让自己觉得,问题真的解决了。
“博客”是一种新形式,但是对学校来说,它带来的问题,只是老问题。老问题:学校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并不一定带来良好的培育,那么,学校应该怎样办呢?是把问题揭开,好好地研究,还是颁布新校规,不准学生写“博客”,或是不准学生在“博客”中,提及自己所属学校呢?
我们期望新的形式带来新的思考,并且会有良好的改变,虽然这个愿望很容易会落空。
(香港文汇报 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