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绉掑悗 椤甸潰鑷姩璺宠浆鑷?a href="http://www.chinanews.com/">涓柊缃戦椤?/a>
鎮ㄥ彲浠ュ幓杩欓噷鐪嬬湅~
|
今年,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已走过10年的历程。10年间,该园取得了累累硕果: ——21个国家的3000多名留学生与这里友好往来; ——300多家留学生企业注册资本8.6亿元,累计实现工业产值34.6亿元,利税7.2亿元; ——累计承担国家、省火炬计划100项,开发新产品256项,取得科技成果78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2项,填补国内空白26项。 经过10年的建设,坐落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已构筑起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成为目前国内少有的形成完整地域规划的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人事部和外国专家局认定为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2003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欲养鱼者先通水 欲找海归先筑巢 “留学人员最需要的,就是我们最应该做的!闭馐茄烫粞嗽贝匆翟爸魅瘟舾收吡粝掠∠笞钌畹囊痪浠啊4咏ㄔ暗较衷,烟台开发区管委会共投入两亿多元资金,建成了包括两处中试基地、36个高标准实验室、5万多平方米标准厂房、两万平方米写字楼在内累计近8万平方米的综合性高科技企业“孵化器”。 柳主任介绍说,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烟台开发区始终以“服务留人”、以“情感留人”。提出创办企业的留学人员需要居住用房者,3年内可免费用一套70-130平方米的周转房。 “我在最好的时机选择了最好的地方创业。我们的抗肿瘤新药‘恩度’科研工作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罗永章博士由衷地感叹。想当初,他凭着满腔热情和强烈的创业冲动,来到人生地不熟的烟台。当地政府不仅为我们牵线搭桥,找到了合作伙伴,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核动力”,而且为我们提供了12套舒适的住宅,解决了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8年间,罗博士所在的烟台麦得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会议室、实验室、中试车间,留下了各级领导的足迹,留下了政府部门无私的支持与服务。从公司组建到项目研究,各级领导为公司的科研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整个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还为公司未来的发展运筹帷幄,献计献策……所有这一切,为麦得津生物公司的博士团队攀登科学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成立以来,已承担国家“863”课题重大专项2项,“源头创新”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申请国外专利2项。去年9月,以罗永章为主的博士团队研发的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癌新药“恩度”,已获得国家新药证书,成为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抗癌新药,填补了国内使用血管抑制剂类药物治疗肿瘤的空白。200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只有“如鱼得水” 没有“水土不服” “留学生回国创业,除技术外,几乎是两手空空。离开了游刃有余的科研领域,我们这些上了岸的‘海归’,单枪匹马闯市场,难免伤痕累累,甚至一事无成。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却能让‘水土不服’的‘海归’们‘如鱼得水’。”留俄学者刘传立这样对笔者描述。 2001年,刘传立注册企业开始生产高科技常温硫化补胎产品。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外出推销时,他连出两次车祸。躺在病床上的刘传立想起4年里1000多次实验失败、负债60万元,禁不住潸然泪下。园区了解情况后,及时伸出援手,帮他吸引了200万元投资,成立了股份制公司。短短几年,刘传立的百信成大橡胶公司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为纪念创业的艰辛,他将自己的产品商标命名为“受气包”。 像刘传立一样,来烟台的留学人员都得到了园区无微不至的关怀。笔者在园区管理服务中心看到,留学生只要把所有办项目的材料交过来,从项目立项、注册登记、海关备案到用地租房、银行融资等琐事都有专人办理,留学生本人无须再操心。这就是留学人员津津乐道的“交钥匙”工程。工作人员介绍,烟台开发区在全国最早成立了“马上办”办公室,对企业实行跟踪服务,在孵企业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一个电话,“马上办”就会雷厉风行地协调解决。生产方面的事情自然不必说,生活上的问题也不例外。留美博士雷清新回国之初,深为子女上学问题烦心。没想到有关人员主动找上门来,出具证明,并帮其选择了最好的学校。 创业园区还通过举办项目及产品推介会等形式,拓展企业市场营销渠道。张心禹博士创办的德尔自控技术公司,主要从事远程智能抄表系统的研发,创业之初急于开拓市场,园区帮其策划举办了产品演示会,邀请房地产商和新闻媒体参加,收到了良好效果,张心禹始终难忘。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除服务外,在政策方面,烟台开发区实施了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全力帮助企业渡过创业伊始的困难时期。几年来,已对145家留学人员企业实施了税收政策奖励,为28名留学人员安排了周转住房,230多家企业“两免三减半”租用标准厂房。 在资金方面,烟台开发区设立了信用担保公司,制约高科技企业的瓶颈“融资难”在这里迎刃而解;财政还设立专项资金,为获得市以上各级资金资助的留学生企业提供1∶1的匹配。留学人员创业园建立了投资商信息库,广泛吸收社会风险投资,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院所建立了密切联系,组织企业与之开展产学研协作。近3年来,园区企业共获得财政匹配资金200多万元,吸收社会风险投资近2亿元,信用担保贷款6000多万元。 辛勤耕耘 百余幼苗长成大树 “烟台德尔已经‘长大’,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走出标准厂房!庇傻鹿粞Ч楣嗽贝戳⒌母呖萍计笠——烟台德尔自控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心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如是说。 回忆起6年前初到烟台时的情景,张文心依然历历在目:“当初公司员工仅3人,注册资本100万元,我们最发怵的一是资金短缺,二是市场开发心中没底。但在最艰难的时期,创业园甘做‘嫁衣’,在厂房、租金等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烟台德尔,因此得以迅速成长,如今注册资本骤增至1000万元!【慕焦嘞碌挠酌,破土而出已成必然! 不仅是烟台德尔,由新加坡留学归国人员邹麟等人创立的普福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才两年,规模却扩大了6倍,员工从10人增加到100多人。邹麟说“没有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做的‘嫁衣’,就不可能有普福特的今天,但‘孩子’长大了,必须有一个自己的‘家’。” 据悉,此次和烟台德尔、普福特一起集体从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破壳”而出选建新“巢”的企业,共有19家,占在孵企业的10%。这些企业最初注册资本大多在300万元以下,现均大幅度提高了资本金扩大生产规模,增资总额达2.5亿元,提高幅度最大的达25倍,注册资本达到2500万元。园区负责人柳阳说,之所以要破“壳”而出,是因这些项目已经具备了较大的科研开发、生产实力,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壮大。 近几年来,随着入驻企业的增多、孵化功能的加强,园区积极支持企业搞好自主创新。从项目选址、项目投资密度要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方面予以扶持,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步伐,一大批自主创新企业异军突起。截至目前,园区共孵化毕业企业114家。这些企业拥有专有专利技术303项,其中核心技术113项,年可实现产值10亿元。(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于海武 马双军 陈树荣) |
|
|
|||
|
10绉掑悗 椤甸潰鑷姩璺宠浆鑷?a href="http://www.chinanews.com/">涓柊缃戦椤?/a>
鎮ㄥ彲浠ュ幓杩欓噷鐪嬬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