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并不是新话题,然而这种“为了上大学放弃中国国籍”的“国际高考移民”,在让人拍案惊奇之余,给予人们看待问题的新视角,更值得人们从本源上去探究现象的原委。
虽然同为高考移民,但是这种“国际化”的“高考移民”,相对于国内的“高考移民”,负面作用更加严重。首当其冲的就是国内高考的公平性。如果说国内高考移民只是利用区域分数差来增强高考竞争力的话,那么“出国转内销”式的“国际高考移民”则干脆绕过考试本身,这对于高考公平原则的漠视更为彻底;其次,当国内考生青灯黄卷夜半苦读时,那些凭借资本优势、跨国移民的学生却可悠哉游哉地跨入大学校门,受到损害的不仅是客观的录取结果,更是人们对资本强势下实现教育公平的信心;同时,对外国真留学生也构成“不公平竞争”,这些“假洋学生”在“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中,势必会构成对其他国家考生排他性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来说,留学生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如果这方面都受到“作假”的侵袭,不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国家,国际形象都将受到极大损害。
无论是哪种高考移民,都是凭借各种政策漏洞、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曲线救国”,其实质是文凭崇拜、名校崇拜在资本优势下衍生出的怪胎。出现“国际高考移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离不开当事人主观的原因,也离不开现有制度的缺漏。就此而言,我们一方面庆幸有关学校及时发现,使得数十名“国际高考移民”美梦难成真,另一方面也应审视现有的政策。因为在这一事件中,阻止国际高考移民的是有关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我们用程序正义来实现了实体正义,也就是说,此类做法本身并没有在制度的层面得到否定评价。
维护公平的高考秩序,就不能无视高考移民的国际化现象,从新闻中,我们看到此次上海有关学校明确拒收了“国际高考移民”,但是就全国的范围来看,谁也无法肯定其他地方就没有“国际高考移民”。因此,有关部门只有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情势,不断跟进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对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资格做比较严格的限制。一方面增加考生在国外居留时间的规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语言测试、证明人制度等将报名资格严格化,同时,更要和相关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建立某种教育信息互通机制、渠道;其次,可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留学生特别是华裔学生除汉语水平外的其他能力也进行一定的考试;最后,教育部门也要和有关部门联手遏制“国际高考移民”。从此次上!笆牟斡胝摺崩纯,背后不排除有职业的“国际高考移民”的组织者,因此,不但要打击制造假护照者,还要惩罚通过真、假护照来妄图进行“国际高考移民”者,更要严厉处罚大规!肮矢呖家泼瘛钡淖橹撸龃蟆肮矢呖家泼瘛钡某杀。
(来源:法制日报,作者: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