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7日电 最新一期香港《经济导报》报道称,伴随着中国加入WTO、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进程,中国产品在境外频繁遭遇“反倾销”起诉,贸易摩擦不断;近两年,贸易摩擦进一步上升到政策层面,美国、欧盟等国和经济体多次通过不同方式批评中国的汇率政策,要求中国主动将人民币升值,以减少对他们的贸易差额。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近日表示,中国加入WTO后,贸易摩擦逐渐进入高峰期,这有它的客观必然性。
“中国加入WTO后,贸易摩擦逐渐进入高峰期,这有它的客观必然性。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确实有竞争力,不但美国、欧盟等劳动力成本高的国家和地区不能和中国相比,就是印度、土耳其等劳动力价格低的国家也不能和中国相比。过去中国被拒于WTO大门之外,这个矛盾不突出,现在由于中国产品的介入,就使国际市场上这类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挤占了他人的市场份额,所以就有对中国产品的所谓‘反倾销’,一些国家和地区还进而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甚至干预中国的金融政策。”李钢分析说。
李钢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机电产品成为主要产品,并将逐步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长快于机电产品,机电产品增长快于轻纺产品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将改变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进而改变国际市场原来的格局,产生新的贸易摩擦。这个特点不但体现在贸易方面,也体现在引进外资方面。中国现在正在调整利用外资方向,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和行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和商业配送网络;在加工链条中也在提高加工深度,如最近与法国空客的合作,就把整机组装项目放在了天津;中国的船舶出口量也很大。在这个阶段中,保持一定时期的贸易、投资“双顺差”是正常现象。WTO的一些成员国仅看到了中国贸易顺差“挤占”国际市场的一面,不看中国为国际市场提供质优价廉产品的一面,也不看本国资本流入中国分享利润的一面,因而是不公平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资部副部长赵晋平也认为,贸易顺差很大一部份来自外国投资,这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在中国的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占58%,对欧美市场的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更多,获益的很大一部份是欧美的企业,这是全球化的结果。同时,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带来巨大的消费者剩余,也是该国家国民福利增长的一个因素。尽管贸易顺差在增加,但也是互利的。西方国家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此外,欧美在促进中国进口方面,也存在一些负面作用,如果他们取消一些产品对华出口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贸易失衡的状况。
“当然,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中国政府部门也应当及时调整贸易和投资政策,调控贸易差额和外汇储备增长,相关行业和企业也应当为此作出积极努力。”李钢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中国纺织协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的认同,他告诉记者:中国纺织业在加入WTO后, 特别是2005年进入“后配额时代”后,发展势头强劲,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从纺织行业自身看,它还是一个以内需为主的行业,国际市场今后也需要发展和提升质量,但发展的重点是国内市场。他表示,中国纺织协会将围绕推动科技进步和提升品牌竞争力这两个重点,规范行业行为,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ぶ恫,实现国际经济合作的“共赢”。